• 1:头版
  • 2:焦点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财经要闻
  • 6:观点·评论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9:专版
  • 10:公司巡礼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基金投资
  • C6:投资基金
  • C7:投资基金
  • C8:互动
  • C9:广告
  • C10:海外
  • C11:投资者教育
  • C12:数据
  • C13:数据
  • C14:营销
  • C15:故事
  • C16:人物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热点
  • D4:钱沿周刊·特稿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产品
  • D8:钱沿周刊·广角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3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2版:钱沿周刊·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D2版:钱沿周刊·热点
    关注两会十大百姓“钱”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关注两会十大百姓“钱”题
    2007年03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秦媛娜 黄蕾 张若斌
      

      今年全国两会,“民生”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焦点,一些新政策也可能随之逐步出台,其中哪些将对我们的理财生活产生影响呢?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呢?

      宏观篇

      “钱”题一:个人海外投资跟不跟?

      两会声音:个人直接投资海外或放行

      金融高官在“两会”期间遭遇众多记者围追堵截。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口中“撬出”的消息是:中国可能允许个人直接投资海外。这对个人投资渠道的拓宽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有人希望个人能够直接投资海外,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我们将予以考虑。”胡晓炼在两会期间抛出的这句话虽然短,却可以引发我们无尽的联想。

      1万亿美元,这是去年10月份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首次超越的一个关口,在彰显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也昭示着投资压力的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设立外汇投资公司管理部分外汇储备的话题也被持续关注,并成为本次两会中的一大热点。

      市场反应:“藏汇于民”步入实践阶段

      除了国家出面进行管理的外汇规模,部分外汇资金留存在个人投资者手中也成为政府所一直鼓励的一个做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藏汇于民”。

      去年,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问世,个人可以借道银行、基金等中介机构投资海外市场,这被认为是实践“藏汇于民”的操作版本。但是现实的情况是,QDII问世近一年来,表现并不十分令人满意,收益率甚至无法覆盖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换汇损失。

      钱沿观点:先考量你的投资能力

      一旦个人资金无需通过中介机构就可以对外投资,个人是否就可以潇潇洒洒地“出海”投资了?我们认为,个人不宜盲目跟风,最好还是先考量考量你是否拥有在海外成熟市场“乘风破浪”的投资技能和风险承受能力,再决定是否尝鲜。

      外汇分析师表示,海外市场除了有诱人的投资收益率,也有随时可能降临的风险,在成熟市场中,个人必须有足够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因此,从语言障碍、法制差异、投资能力、操作经验的角度考量,特别是在目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个人海外直接投资很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钱”题二: 加息预期下理财产品买不买?

      两会声音:行长点评物价增速

      今年“两会”上,周小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抛出的一句“最近几个月CPI增长稍微偏快”肯定是被引用和探讨最多的发言之一了。再加上同期出炉的今年2月份商业银行人民币信贷增长规模和CPI(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幅数据偏高,有关加息即将如期而至的声音一下子响了起来。

      市场反应:机构预测央行最快本月加息

      从各家知名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机构的研究报告来看,“加息”的字眼毫无例外地出现在他们的分析中。主流的预期认为,最快3月份央行就可能会抗起加息的旗子来输导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信贷增速过快、通胀压力增大的问题,也有可能4月份,这一举措就会出台。

      钱沿观点:巧用短期理财产品应对利率调整

      市场有加息的预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在我们无法神机妙算出加息这一举措会否降临、何时亮相的时候,与其坐等,倒不如去研究一下投资期限短、变现能力好的短期投资品种。

      专家介绍,短期限银行理财产品是当下的明智之选,而且目前银行推出的多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即便加息,受到的影响也较有限,投资人可以适当关注。除此之外,还有通知存款等期限更短的产品可供选择,“这些产品的变现能力不错,收益率又高于活期存款”,是可退可守的品种,应该成为那些厌恶风险、宁愿坐等加息也不主动出击的投资者的最佳选择。

      银行篇

      “钱”题三:利息税今后征不征?

      两会声音:建议取消或调整利息税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取消或调整利息税,尽快改变目前我国实行一成不变20%“一刀切”的税率,其中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等。他们提出,改革利息税应坚持个人所得税的税负公平原则、累进税率原则和弱势群体储户优惠的原则。

      市场反应:征收的积极作用已退化

      持续六年的利息税政策遭到置疑。多数观点认为,利息税已失去了其合理存在的土壤,征收利息税的积极作用已出现退化,决策层应反思实行利息税政策的实际效果。

      人大代表姜健认为,当初开征储蓄利息税,是为了遏制不断增长的储蓄存款,从而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缓解收入差距。高收入者为了规避损失,及时将资金转向股票及其他投资领域,而中低收入者承载能力差,不敢贸然投资,利息税进一步削弱了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使两极分化更趋明显,利息税调节收入差距的能力更加薄弱。此外,利息税间接促成了民间借贷资本的形成。居民将资金给了企业,逃避利息税,企业又获得了生产资金。但这种资金的非法流动,破坏了金融秩序。

      钱沿观点:调整利息税可减储户负担

      储蓄是中低收入家庭主要的投资渠道,于是,他们便成为了利息税的主要征收对象。调整利息税后,可以减轻这些家庭的税收负担,同时稳定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调整目前的计税方法有一定的操作性,如利息收入可以与其他的个人所得进行综合计征纳税,并实行不同的累进税率,富人以更高的税赋标准纳税,穷人则以低税赋标准纳税,以改变目前单一的20%税率。

      “钱”题四:跨行查询收费该不该?

      两会声音:建议停止收取跨行查询费

      广东团人大代表黄细花、陈雪英向人大提交了《关于停止跨行查询收费的再建议》的议案,并得到50余名代表联名支持。

      自去年6月份四大商业银行统一推出跨行查询收费以来,群众的质疑和反对不断,许多消费者甚至在最初两三个月进行了联合抵制:不查询或少查询。面对群众反对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各大商业银行也开了几次会研究,也曾提出免费3次,收费标准降为0.2元/次的动议,可遗憾的是消费者抵制了两三个月后,见毫无选择余地就停止了抵制。银行眼见跨行查询在不断增加,就单方面地认为群众接受了跨行查询收费。

      市场反应:不该向百姓收

      面对跨行收费的诸多争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跨行查询的费用,确实不应该向老百姓收。”他表示,银行与银行之间应该签订一个协议以解决费用问题。他建议,应该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银行之间通过协商自行解决费用问题,而不是向老百姓收取。

      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司司长韩平认为,银行收取跨行查询费是正常的。“银行是企业,企业之间为了完成一笔交易涉及到的是各自的劳动。”她希望通过磨合,形成百姓对“银行是企业”的深刻认识,不断完善收费制度,也希望通过立法来理顺银行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钱沿观点:巧对跨行查询收费

      有关监管部门对于跨行查询收费取消的提议暂时没有本质回应,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应该学会巧对跨行查询收费。

      其实查询银行卡账户余额并非一定要通过跨行查询,短信通知、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都是了解余额的快捷方式。客户只需到发卡行申请开通上述业务,就可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银行卡账户变动情况。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