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特别报道
  • 7:公司巡礼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专版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专版
  • D5:专版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产权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0 日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41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D41版:信息披露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度报告摘要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四届董事会第九次会议决议公告(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度报告摘要
    2007年03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度报告摘要

      证券代码:000002、200002    证券简称:万科A、万科B 公告编号:〈万〉2007-011

      §1 重要提示

      1.1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所载资料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本年度报告摘要摘自年度报告全文,投资者欲了解详细内容,应阅读年度报告全文。

      1.2 没有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无法保证或存在异议。

      1.3

      

      1.4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1.5 公司董事长王石,董事、总经理郁亮,财务负责人王文金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

      §2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2.1 基本情况简介

      

      2.2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3 致股东

      2006年,对万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万科销售金额、主营收入、净利润、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同比增长都超过50%,为既定计划中的2006到2008三年快速发展谱写了一个良好的开篇。这一年,万科成为第一家进入全国纳税百强榜的地产企业。这一年,也是万科的“企业公民元年”。

      这是狂飙突进的一年,这是激情澎湃的一年。我非常荣幸能与各位股东,一同回顾万科这一年走过的历程,一同分享万科这一年思考的所得。

      繁荣的奥秘

      2006年,中国大部分房地产上市公司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而在资本市场上,其股价也普遍被重新估值。是什么造就了行业的繁荣,这种繁荣是否可以持续?是什么使得资本市场对这个行业判断乐观,这种乐观的基础是否坚实?这或许是每一个关注住宅行业的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这种繁荣与乐观,存在不同的判断和解读。而在万科看来,一切关于住宅行业长期前景的问题,其答案都包含在人口变迁之中。

      如果深入剖析世界近现代经济的缔造与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对于任何一个基本具备市场经济制度框架的经济体,只要是资源可以基本自由流动,其人口变迁就几乎是经济成长的缩影。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人们逐渐聚集到城市居住的过程。当人们开始密集居住的时候,工商业的交易费用才能有效降低,更复杂的社会分工、合作才成为可能。而现代经济的每一步成长,莫不源自三个方面:生产技术的更新、交易费用的降低以及分工的细化与合作的深化。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生产技术本身就是一种自由流动的资源,而后两个因素,则都与城市化的进程息息相关。

      因此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史就是人口史,而房地产史更是人口史。

      而中国当前的人口结构,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那就是人口红利使得中国经济20多年来维持着全球最为强劲的增长。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抚养比不断下降。20-60岁人口为财富创造期,目前我国该阶段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仍超过60%,这种特殊人口结构至少10年内不会发生骤变。而自上世纪以来持续的以年轻人口为主、朝向沿海地区迁徙的趋势,将使得沿海城市带的人口红利延续得更为持久。

      1981年至2005年,仅仅25年的时间,我国城市化率由20%迅速跃升至43%;而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市化率相比,仍有大幅度的提升空间。未来10多年中,预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将保持年均1%左右的增长速度。不言而喻,这将带来大量新增的住房需要。这也是城市化对住宅行业的直接影响。

      但是,仅有这种需要是不够的。只有当人们的需要得到购买能力支撑的时候,这种需要才能转化为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购买力的来源,正是经济发展和大众财富的增长。城市化促进经济成长,进而提升人们的购买能力,这是它对住宅行业的间接影响。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间接影响比前述的直接影响更为重要。

      在2006年,有两个重要的信号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大部分企业在2006年的收益水平都明显上升,而研究表明,推动这一进步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个是,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是这样,不管我们是否察觉到,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凡的年代。我们或许已经看到了过往的奇迹,但是历史的恢宏其实才刚刚开篇。在以三大经济圈为中心的中国沿海,正在诞生着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带。数以亿计的个人和数以千万计的家庭来到这些地方,当他们到来的时候,他们可能只拥有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但终有一天,他们将成为城市的主人。而只要具备对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珍惜,以及为他们服务的足够技能,住宅企业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近乎无限的发展空间。而这一点,才是住宅行业持续繁荣的真正奥秘。

      因此,房地产尤其住宅市场在我国未来至少十年、沿海城市带在未来至少二十年,仍将是最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行业之一。

      转折的关头

      中国的住宅行业,从诞生到现在,不过短短的二十年历史,但已经经历了两个显著的转折点。1998年中国取消了福利房分配政策,开始了以商品房为主的全面市场化过程,这是第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中国的住宅行业只能说是在萌芽阶段,而在这之后,行业进入了近乎神速的增长。

      然而,在这个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住宅行业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1998年之后中国住宅行业的发展,既是高速的增长,但也是粗放的增长。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爆炸式的城市化速度,当这个年轻的行业骤然承担起为数以亿计的城市家庭包括数千万新增家庭提供住所的重任时,传统的经营方式、生产手段和发展模式,很快就遇上了难以为继的瓶颈环节。

      如何在经济转轨期间和高速城市化过程中,满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如何保证投资与消费、以及各类消费之间的均衡发展与良性互动?如何在充分运用金融工具的同时保证金融安全?如何实现住宅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促进与环境的和谐?如何使市场成为真正的双赢,并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充分保护各相关主体的权益?这些问题在发达国家的成长历程中,都曾一一遭遇,但是从未像在中国这样,来得如此密集而急促。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催生了2005年到2006年的宏观调控,也使得行业进入了第二个转折点。

      在第一个转折点之后,行业实现的是量的突破,而在第二个转折点之后,行业将要跨越的是质的升华。经过第一个转折点,我们看到的是大地回春之后的百花齐放,而经过第二个转折点,即将上演的是大浪淘沙之后的王者归来。

      是的,在第一个转折点之后更醒目的是机会,而在第二个转折点之后更凸显的是挑战。然而,当我们处在繁荣的前夜时,我们不仅需要看到机遇,也要看到挑战;而当我们站在转折的路口时,我们不仅需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

      如果一个时代的所有问题是人人都可解决,那么这个时代将无所谓英雄。如果哥伦布的船队面对的不是从来无人敢于穿越的未知海域,那么新大陆也不会留待他们来发现。

      只有在充满挑战的转折关头,我们才能获得创造奇迹的可能。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的是信念和智慧。

      成长的诀窍

      2006年,不仅对于万科,不仅对于中国住宅行业,甚至从世界住宅产业史的高度来看,都是划时代的一年。

      对世界住宅产业来说,一直存在着一个有些尴尬的怪圈。众所周知,在任何一个市场国家,住宅基本上都属于最昂贵的单件商品,也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笔支出。但是这个行业中却似乎从来没有诞生过伟大的公司,从来没有诞生过像在能源、汽车、家电、金融、IT甚至零售、饮料、日化行业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庞大的商业帝国。甚至有人断言,因为房地产特殊的地域性和非同质性,这个行业没有其他行业那种显著的规模效应;也就是说,房地产公司是无法做大的。

      确实,直到2005年,财富500强的名单中,虽然出现过建筑公司、出现过不动产经营公司,但是纯粹的住宅开发企业,却始终与这一排行榜无缘。在2006年,历史终于被改写,美国的前四大住宅企业,联袂进入了这个名单。

      其中之一的帕尔迪住宅公司,是万科在新十年的标杆企业。在过去的十年中,它的市场占有率上升了一倍以上。然而,它的雄心才刚刚开始,它现在的目标已经定到了全美国市场的20%。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年销售千亿美元级别的企业。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将新增七千万户家庭,这接近一个美国,接近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总和,超过整个日本。未来全球最大的住宅市场很可能在中国,这已经没有太大的悬念。那么,中国的优秀住宅企业,又该有怎样的雄心和愿景呢?

      企业的边界取决于规模效应和管理成本的消长。越大的企业,规模效应越显著,但是管理和经营的难度也越高。当一个企业的规模效应已经不能抵消克服管理难度上升的成本时,这个企业就到了增长的极限。

      确实,住宅作为一种最终产品,具有不可移动性,无法在一个地方生产而销售到很远的范围;客户需求和地段的千差万别,也使得住宅的生产具有小批量甚至单件生产的特征。但是,企业的规模效应不仅仅源自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而是来自三个方面。另外两个方面,一个是客户口碑带来的品牌号召力,一个是资本市场信用支撑的融资能力。

      在美国四大住宅企业晋身财富500强的过程中,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件事情。第一件是住宅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虽然住宅整体需要进行现场装配,但是住宅的部件却可以实现规模化的工厂生产。第二件是随着客户对品质和性价比的要求不断趋于精细,住宅品牌日渐为人们所关注。第三件是1980年代之后,美国的房地产融资不断创新,并形成了大企业主要通过债券等低成本渠道融资,而小企业却仍然依赖高利率贷款的格局。这三件事情,刚好对应着规模效应的三个方面。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优秀住宅企业也逐渐变得成熟,在大规模经营时克服管理难度的能力不断上升。以帕尔迪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它拥有一整套住宅企业非常成熟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工具。在学习帕尔迪的过程中,这些管理工具也逐渐融入到了万科的经营管理当中。

      与美国相比,中国在住宅产业化和融资渠道创新上,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中国住宅企业,暂时也还并不具备美国优秀同行那样驾驭大规模经营的能力。然而,在第二个转折点之后,这些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万科在2005年提出,2006到2008年万科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这绝非简单地出自企业做大的冲动,否则的话,在行业上一个阶段的巅峰2004年,万科不会坚持稳健的发展策略。一直以来,万科谋求的是有质量的增长,这一点过去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改变。

      万科做出这个决定,是基于以下的几个判断。首先,经过2001到2005年的不断调整,万科在规模经营能力方面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其次,相当数量的忠诚客户,是万科经营住宅业十多年来积累的最重要的财富之一,而购房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最近几年明显趋于全面化。第三,尽管中国的住宅产业化还刚刚起步,但是万科已经率先基本实现了设计的标准化。第四,尽管中国房地产直接融资的大门还在开启的前夜,但是万科在资本市场的信用,不仅在行业内、而且在跨行业对比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最后,宏观调控将促进行业的规范化,提高行业的集中度,优秀企业将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而正如本报告将要揭示的那样,按照这一既定计划,2006年万科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变革的年代

      中国住宅行业已经跨过了第二个转折点,接踵而至的将是一个全新的年代。在这个激越的年代中,行业将实现全面的重构,未来的格局将与过去和现在,存在显著的不同。

      从制度框架来看,这个行业曾经并存的是,高度行政管制的土地出让和高度自由放任的开发市场。而在未来,土地出让、流转甚至开发将全面市场化;而针对行业的准入、供给、需求、交易行为各环节,将建立包括立法、行政、货币、税收各种手段的整套制度体系。

      从居住模式来看,这个行业曾经经历的是,实物分配嘎然而止与商品房骤然兴起的截然转向,曾经面临的是住房状态的两极分化。而随着分配机制与保障体系的重构,未来将呈现的是各种保障用房和商品房多元并存;出租市场、二手市场、新房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

      从供求关系来看,这个行业曾经上演的是,消费者对居住面积的偏爱与开发商对高档产品的热衷,曾经困扰的是套数需求与套数供给能力的矛盾。而随着小型化趋势的彰显和差异化税收政策的落实,未来购房者将由单一追逐居住面积转向主要关注居住品质和性价比,精品中小户型将成为市场决胜的关键。

      从竞争态势来看,这个行业曾经高度分散,数万家开发商各自拓荒。而随着消费者选择能力和选择偏好的显现、直接融资渠道的开拓,行业的集中度将不断上升,重点市场的主流开发商将进入品牌主导下的精细化竞争态势。

      从生产方式来看,一次性设计、作坊式生产曾经是这个行业的常规。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难以克服的质量通病和企业资产的慢速周转,也催生了优秀企业成熟产品复制的努力。而随着品质导向、规模效应和周转要求等一系列生存法则的变迁,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主要是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的住宅产品。

      从商业模式来看,这个行业曾经是开发商无论大小,都是从获取土地到物业管理一条龙的经营。而随着对效率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不断上升,合作开发、并购重组与业务外包的帷幕已经拉开,未来我们看到的,将是“小而全”转向精细分工,企业内部整合转向社会化整合;大型综合开发商、专业制造企业、金融企业、配套服务企业并存的全新格局。

      早在2004年,万科就提出行业已经处于颠覆的前夜。而经过2005、2006两年,行业变革的趋势日渐明朗。基于这一判断,万科最近三年的主题词,都与变革有关。2005年是“颠覆·引领·共生”,2006年是“变革先锋·企业公民”,而2007年是“大道当然·精细致远”。

      万科是一个由鲜明的理想主义和坚定价值观奠基的企业。在这样一个激越的变革年代,万科将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先行者的责任。这一责任,不仅包括率先实现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迁,而且包含引领行业承担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促进与社会的和谐、赢得社会的尊重。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的精耕细作,才能造就百年老店的基业长青。万科也深信,我们的一切努力,最终都能从市场中获得公平的回报。

      最后,要再次感谢每一位投资万科的股东。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造就了万科过去的辉煌;而在现在和未来,也正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给了万科在这激越年代里大步前行的勇气。

      §4 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

      4.1 主要会计数据单位:(人民币)元

      

      

      4.2 主要财务指标单位:(人民币)元

      

      注:由于“万科转2”转股和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原因,报告期末公司总股份数较2005年末增加647,211,081股,增长17.39%,每股收益相应摊薄17.39%。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 适用 □ 不适用单位:(人民币)元

      

      4.3 国内外会计准则差异

      √ 适用 □ 不适用单位:(人民币)元

      

      §5 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

      5.1 股份变动情况表单位:股

      

      注:公司股本变化详情如下:

      (1) 报告期内,由于“万科转2”转股的原因,公司A股共增加247,211,081股;

      (2) 报告期内,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400,000,000股,公司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增加400,000,000股;

      (3) 报告期内,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开始解除部分限售,国家及国有法人持有的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减少193,202,602股,其他境内法人持有的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减少138,754,890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相应增加331,957,492股;

      (4) 报告期内,由于有15,953份“万科HRP1”行权,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公司A股股份增加15,953股,公司国家及国有法人持有的有限售条件流通股相应增加,无限售条件流通股相应减少。

      有限售条件股份可上市交易时间单位:股

      

      注1:“万科HRP1”行权过程中,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增加的15,953股公司A股股票按照有关规定锁定6个月;

      注2:在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华润股份有限公司承诺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自获得上市流通权之日起,在十二个月内不上市交易或者转让。之后,通过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数量占万科股份总数的比例在十二个月内不超过百分之五,在二十四个月内不超过百分之十;

      注3:在公司2006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中,华润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其他认购对象认购的股份的锁定期限自2006年12月27日至2007年12月26日止;

      注4:在公司2006年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中,华润股份有限公司认购股份的锁定期限自2006年12月27日至2009年12月26日止。

      前10名有限售条件股东持股数量及限售条件单位:股

      

      5.2 前10名股东、前10名无限售条件股东持股表单位:股

      

      5.3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介绍

      5.3.1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5.3.2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具体情况介绍

      

      5.3.3 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

      

      §6 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6.1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情况(单位:股)

      

      6.2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情况

      公司整体薪酬体系继续贯彻“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业内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保有和吸纳优秀人才”的理念。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更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增长情况确定。2006年,公司业务快速增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亦有相应幅度的提升。

      在公司任职的董事、监事薪酬情况如下:

      

      在公司任职的其他高管人员年度薪酬总额1611万元,人均薪酬230万元。

      未在公司任职的各位董事、监事中,宋林、陈志裕、王印、蒋伟4名董事在报告期内分别从公司领取董事酬金6万元(含税),孙建一、李志荣、李家晖、徐林倩丽四名独立董事在报告期内分别从公司领取董事酬金12万元(含税);方明监事从公司领取监事酬金6万元(含税)。其中宋林、王印、蒋伟、方明在华润股份有限公司之关联单位华润(集团)有限公司领取薪酬。该等董事、监事未从公司领取其它报酬、津贴。

      §7 董事会报告

      7.1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7.1.1 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公司可能发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根据财政部第33号令和财会[2006]3号文《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规定,公司将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实施新会计准则对公司2006年财务状况的主要影响为:

      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有关规定,本公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执行新准则将增加本公司股东权益人民币9400万元。

      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在原交易日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算,本公司对分步收购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进行追溯调整将使公司股东权益调减人民币10,200万元。

      3) 本公司持有的其他公司原法人股股票,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而转变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司将调增股东权益人民币5100万元。

      4) 本公司根据新会计准则调整了少数股东权益的会计处理,导致调增本公司股东权益人民币252,500万元。

      未来,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的影响主要在体现在:

      1)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的规定,公司将选择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因而公司的利润和股东权益不会受此影响。

      2)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公司会将现行政策下对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变更为采用成本法核算,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子公司经营成果对母公司当期投资收益的影响。

      3)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应用新会计准则后公司借款费用可予以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由以前的专门借款扩大为专门借款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一般借款。另外,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也将扩大,由现行制度下的固定资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产品,增加为所有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此政策变化将会使公司的当期利润和股东权益增加。

      4)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公司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将由原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变更为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这将会影响公司当期所得税费用,从而影响公司的利润和股东权益。

      5)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应用新会计准则后,公司要将现行会计政策下单独列示的合并资产负债表的中股东权益,调整到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股东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列示。此项政策变化将会影响公司的股东权益。

      除以上所述事项外,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重大影响。

      7.2 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表

      公司为专业化房地产公司,主要产品为商品住宅,2006年公司销售面积322.8万平方米,销售收入212.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9.3%和52.2%。2006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总额为17,038亿元。按此口径计算,2006年公司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为1.25%,比2005年增加0.31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项目结算面积289.6万平方米,结算收入176.7亿元,结算成本110.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3.8%、70.2%和64.9%;房地产业务毛利率约为28.47%,比上年减少0.75个百分点。

      单位:(人民币)万元

      

      注:主营业务利率数据已扣除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7.3 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单位:(人民币)万元

      

      7.4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单位:(人民币)万元

      

      变更项目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7.5 非募集资金项目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单位:(人民币)万元

      

      7.6 董事会对会计师事务所“非标意见”的说明

      □ 适用 √ 不适用

      7.7 董事会本次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2006年度分别按照中国会计标准和国际会计标准之可分配利润情况如下:单位:人民币元

      

      根据中国会计标准和国际会计标准孰低为分配最大限额的规定,2006年度可供分配利润为2,176,786,013.45元。

      根据有关法规及公司章程规定,考虑到股东利益及公司长远发展需求,以及公司分红派息政策的稳定性,董事会向股东大会提交公司2006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如下:

      1、 按中国会计标准之当年净利润之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

      2、 按中国会计标准之当年净利润之60%计提任意盈余公积金;

      3、 按中国会计标准之当年净利润之30%留作06年年末未分配利润,与上年度留存的可分配利润共同作为分红派息的来源。

      分红派息方案:每10股派送1.5元(含税)现金股息,以2006年12月31日总股数4,369,898,751股计算,共计提分红基金655,484,812.65元。剩余未分配利润留存下一年。

      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以每10股转增5股的比例,向全体股东转增股本。以2006年12月31日总股本4,369,898,751股计算,转增股本为2,184,949,376股。本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总金额为2,184,949,376.00元。转增前,资本公积金为5,431,777,482.61元,转增后,资本公积金结余为3,246,828,106.61元。

      2006年度可分配利润2,176,786,013.45元之分配金额如下:

      

      公司本报告期内盈利但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

      □ 适用 √ 不适用

      §8重要事项

      8.1 收购资产

      √ 适用 □ 不适用单位:(人民币)万元

      

      *其中,上海南都30%股权和苏州南都21%的股权过户手续尚在办理中,其他股权过户手续办理完毕。

      8.2 出售资产

      □ 适用 √ 不适用

      8.1、8.2所涉及事项对公司业务连续性、管理层稳定性的影响。

      

      8.3 重大担保

      √ 适用 □ 不适用单位:(人民币)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新增担保(含反担保)29.85亿元,解除担保5.78亿元。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担保余额34.36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比重为23.09%。其中,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为其他控股子公司提供银行借款担保余额25.17亿元,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对联营公司提供银行借款担保余额为4.05亿元,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余额5.15亿元。公司的对外担保主要来自受让浙江南都等公司股权带来的历史担保,均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了相应的审批程序,且根据股权转让协议的约定,因该等担保导致所有争议、索赔事项,均由股权转让方负责处理,相关赔偿义务及责任均由股权转让方承担。目前股权转让方与公司正逐步清理该等担保,进展正常。

      报告期内,公司未为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也未直接或间接向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债务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