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商业社会,企业无疑是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因此在经济学也占了不少篇幅论述。但是,大多数古典学派的分析均在企业满足投入产出理论均衡框架之下进行,以至于虽然早有泰勒、霍桑等的管理先驱,亦不乏科斯等制度学派的观念,但是长久以来传统经济分析中的企业只是一个机械的乏味单位,学院派一直忽略企业作为一个管理组织的特性。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之下,企业理论在钱德勒、安索夫等人贡献下蓬勃焕然,从不同角度诠释企业的“黑箱”结构,其中,彭罗斯基于资源观念的企业成长观念到今天仍旧熠熠生辉。
伊迪丝·彭罗斯,1912年出生于加州,这位最早从理论上探寻企业成长的女性经济学家,曾经长期服务于日内瓦劳工组织,也曾在英国、澳大利亚任教。这些经历使得她关注的要点与同时代的研究企业理论的经济学家有所不同,彭罗斯更关注企业的内部。她打开新古典主义不屑一顾的企业“黑箱”:企业自身资源和内部能力,确定这才是企业成长的基石。
彭罗斯鲜明地把企业定义为管理型组织,认定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范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她认为规模扩张并不总能带来优点,企业规模经济也不等于成长经济,真正企业的成长是立足于最有效率地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在某些方向上进行有利可图的扩张。成长经济是一种内部经济,来自于企业能提供独立无二的生产型服务的集合,使得它和其他企业相比,在投放新产品以及改进产品质量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成长经济优于规模经济。
整整50年过去了,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价值却并未随着时间淡出,而是一直吸引着学界,并随后人的理论完善而更上台阶。虽然当年彭罗斯就提出企业的成长决定于企业内部资源所产生的原动力,每个企业都有自我的独特力量推动成长,但是她并没有严格定义这些优势。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哈默尔等人在《哈佛商业评论》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Core competence),核心竞争力才成为人人皆知的现代企业理论的明珠。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短期竞争力,但体现在价值优越性、不可仿制性、不可交易性、难以替代性等特点上的核心竞争力,则起决定性的长期作用。事实上哈默尔等人的观念源流还是在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但是,彭罗斯的名字却不为公众所熟知。
1937 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这篇重要性在几十年后才得到大范围认可的文献。科斯定义企业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可以替代价格机制。企业通常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但如果处于低于公开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时,或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将停止其扩张。所以,企业的规模大小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组织费用和企业外部的交易费用互动的结果,这个观点六十多年来得到很多拥趸。也就是说,如果企业自己做划算,那么就自己做,否则,在全球化的今天,还有更直接的方法:外包。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IBM、GE、Microsoft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业务席卷全球,外包也成为常见方式。外包从以往企业的劣势变为压缩成本的最好方法,从简单的代工到系统一揽子外包,外包空间日渐专业,诱惑越来越大。比如宝洁公司,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大部分的人力资源以及IT系统等都通过外包完成。外包看起来好像颠覆了彭罗斯的理论,实则不然。在大多数企业,外包的部门通常是不是具备竞争力的部门,企业通过外包而专注自身的核心竞争部门,这其实正是合理运用交易成本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现实事例,企业家对于资本的那种本能的敏锐,甚于学者。
彭罗斯也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她认识到较小的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对于外部世界而言与大企业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小企业的成长面临不少障碍,因为规模大年头长的企业在任何产业里都比小企业或新进入者更有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当然是指规模,经验和成功史。其中,资本问题是小企业最严重的竞争障碍之一。普通情况下小企业必须承担相对较高的利息率;并且在任何利率下,它们得到的资金数量都受到绝对的限制;如果遇到货币当局提高利率,限制银行贷款额度,银行储备和信贷额度的压力相比价格上涨的压力会让小企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更糟糕。但是在经济高涨时期,中小企业相对大企业有扩张优势,此时应该利用自身的特点进入经济中的间隙地带,谋求生存。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关于一个企业的宗旨和使命的定义很少有能维持30年的,更不用说50年了,一般只能维持10年。面对企业优势与竞争力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而不断转变的现实,彭罗斯的建议是,不断挖掘、改善企业内部的企业家服务与管理服务,以持续产生新的知识与实践来推动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