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金融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路演回放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基金投资
  • C6:投资基金
  • C7:投资基金
  • C8:互动
  • C9:广告
  • C10:海外
  • C11:投资者教育
  • C12:数据
  • C13:数据
  • C14:营销
  • C15:故事
  • C16:人物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产品
  • D4:钱沿周刊·特稿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广角
  • D8:钱沿周刊·人物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3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5版: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5版:故事
    基金经理必须学会向前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经理必须学会向前看!
    2007年03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大伟 制图

      ◇本报记者 周宏

      

      “投资的最大关键是对未来的前瞻能力。成功的基金经理和不成功的基金经理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基金经理对未来的前瞻预测,能多大程度成为将来的现实。”汇丰晋信基金的首席投资官麦家仪这么认为。

      而她十多年亚洲股票市场的投资经验,此前管理的基金连续5年超越基准的优异表现,以及期间所获的许多奖项,都证明了上述所言非虚。

      错过一家好公司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危机在泰国引燃,进而传导到印尼、韩国、日本等地。相关地区的股票市场一片萧条。

      “我是1998年4月开始负责印尼方面的投资业务。”麦家仪对于当时的时间记忆如此清晰,是因为她到任的第二个月,1998年5月,印尼发生了大规模的“排华事件”。国家经济、货币币值随之崩溃。

      “当时,我们的组合里有一个消费品公司的股票。因为投资货币衍生产品的原因,公司遭遇了非常巨大的亏损。” 麦家仪面临是卖还是继续持有的选择。

      由于对当时这样的社会动乱经验不足,且整个东南亚地区正处于金融风暴的动荡之中,市场极度脆弱。麦家仪最终决定将这家公司的股票卖出。

      “但可想而之这是错的,”麦家仪说。“这个公司当时已经公布了货币衍生投资的损失,整个市场已经了解到这个消息。股价也已经下跌了很多。”

      而且,这家消费品公司的产品,客户的忠诚度非常高,现金流也很好,抗经济波动的能力非常强。假以时日,股价一定会回升。

      “在市场最低迷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因为太看重过去,而不是未来。这个教训我永远会记得。” 麦家仪说。

      抄底泰国水泥

      在印尼的历练及期间良好的表现,使得麦家仪被擢升为汇丰在南亚方面的投资经理,为汇丰全球各基金分配到南亚各国的投资额度搭建投资组合。2001年,因为业绩出色,麦家仪接手了汇丰泰国股票基金的管理工作。

      接手基金初期,整个东南亚地区尚处于金融危机之后的恢复初期,泰国也是如此。连续几年的经济萧条把建筑业、建材业、地产业的公司打了个落花流水。

      其中,就包括一家名叫泰国水泥(Siam Cement)的大型公司。因为行业不景气,该公司完全被当时的券商研究员抛在了关注名单之外。

      麦家仪却发现了该公司的机会。多年的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历,让她对于宏观经济各因素之间的联动格外敏感。她相信,只要经济复苏,建材建筑的公司都会有非常大的复苏机会。

      “我当时就一直关注着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2001年初,我看到了泰国经济开始出现复苏的增长,我马上意识到,行业的拐点可能来了。”

      对于泰国水泥的实地调研,随之证实了麦家仪的判断,水泥的订单开始上升了。而且,更关键的是,公司管理层准备实施“财务瘦身计划”,重新调整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这无疑是正确的经营策略。

      判断公司的经营拐点即将出现之后,麦家仪随即把泰国水泥列为“核心持股”,在每股45泰铢的位置大举吸纳。因为乏人关注,她当时的实际买入成本只是在公司净资产的附近———真正的“地板价”。

      其后12个月内,泰国水泥的股价因为财务重组的效果而翻了一倍。第二年又因为盈利增长再次翻了一番。到第三年,麦家仪将该股调出核心持股的时候,股价已经从45泰铢上涨到了230泰铢,涨幅整整5倍。

      成长投资时期

      对于宏观经济的熟稔和行业拐点的判断,使得麦家仪一路发掘了很多翻番再翻番的股票。这期间她执掌的泰国基金一路跑赢了泰国市场的基准指数。2001年跑赢3个百分点,2002年跑赢20个百分点,2003年跑赢了35个百分点,

      其中,挣钱最快的股票,是一个叫“亚洲地产(Asian Property)”的泰国公司。

      2001年8月,泰国中央银行降息,泰铢真实利率变为负值,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激励作用开始出现。麦家仪判断,地产业有可能因负利率和经济复苏摆脱此前的被动局面。

      随后,关于泰国地产公司的一系列会议和大规模调研,都验证了这个来自于宏观层面的推断:房产的销售已经复苏,消费者的购买力在上升。而且,前期大规模的行业并购使得房地产企业的家数大为减少。这无疑打开了成长的空间。

      更妙的是,地产股其时的估值很低,亚洲地产的股价只有公司盈利的10倍。而麦家仪的分析认为,这个倍率至少应该上升到20倍。“买!为什么不呢?”

      投资结果好得出乎意料。买完不到半年,亚洲地产开始疯涨,短短几个月,股价从2元不到一路飙升到5元以上。地产公司不仅盈利大增,而且市场的估值也大涨,较之麦预期的20倍还大有超出。

      同期,麦家仪还根据自己的基本面投资模型,经常从上至下的进行行业转换,获取超额收益。晨星公司其时有篇文章评价她“具备出色的策略调配,在行业转换上较为进取”,并褒奖该基金过往两年表现为同类之冠。

      相应时局 转换风格

      2004年,麦家仪管理的汇丰泰国股票基金获得了理柏颁发的三年期最佳泰国基金奖。基金业绩超越同类基金。但此时,麦家仪却考虑着转换一下投资风格。

      “早在英国做研究员时,我就发现,价值风格和成长风格适合不同的经济周期,在经济周期向上的时候,成长的投资风格更容易创造超额收益;而当股市进入调整期,低风险的价值风格投资更容易跑赢市场。” 麦家仪说。

      在前期牛市里,汇丰泰国股票基金的策略是“顺风满舵”——— 一般只保留不到1%的现金,对于看好的重点股票重仓持有。

      进入2004年,泰国基金开始明显的调整策略,除了股票开始重新偏向价值风格,更严格地筛选投资标的外,最高时也一度留出了10%的现金空档。因此,在泰国市场出现大幅回调的2004年,该基金依然连续第四年跑赢了基准指数。

      同时,麦家仪还发掘了包括泰国机场等在内的抗周期股票,依赖的仍然是对于行业拐点的准确把握,以及从上至下的基本面投资模型。

      另外,严格的纪律性也很好地帮助该基金,麦家仪的理念是,一旦公司股价到达目标价位,如果没有新的基本面支持因素,就坚决地执行卖出决定。

      “基金经理难免会有这样的犹豫,到了目标价位后再等等,看看市场动量能把股价再拉高多少。但我的观点是必须坚决卖出。一旦这个股价拐点出现后,很多股票下跌的速度会非常快。”麦家仪说。

      国际眼光 中国投资

      除了泰国基金以外,麦家仪的另一个身份是汇丰卓誉投资管理(香港)公司的中国股票投资团队的成员,这个团队同时管理着目前全球最大的中国离岸基金之一。因此,对于中国国内的上市公司尤其是H股公司,麦家仪是熟悉有加。

      去年下半年,因为招行的H股上市,一举启动了A股和H股银行股重估风潮。A股的银行股更是在H股的股价带领下,一路向上。而汇丰投资(香港)团队管理的基金恰恰是招行H股的一个大买家。

      当时力主买入招行的正是麦家仪,“我们一般很少追买刚上市短期已暴涨的IPO新股。但是,招行是个例外。我们在发行第一周就买进了。”

      例外的原因,在于对公司价值的准确把握。汇丰投资对于银行股的研究力量一直很强,亚洲的银行业研究员是长期专门跟踪银行股,在银行股估值方面十分老到。

      不过,麦家仪仍旧觉得研究员最初的估值偏低,在和研究员仔细讨论了具体估值中的各个假设后,发现在对税的方面,双方的估计差异较大。麦家仪认为,银行股的税率调整是长期趋势,在调高了税的贡献以后,招商银行的目标价位明显高于发行价,值得投资。

      于是,在招商银行H股上市初期,汇丰旗下的基金大举进场扫货,获利颇丰。

      “我们的目标———Buy Growth with Value(用价值的价格买到成长股),虽然这很难,但是对招商银行的投资,算是接近这个目标。” 麦家仪这样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