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金融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路演回放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基金投资
  • C6:投资基金
  • C7:投资基金
  • C8:互动
  • C9:广告
  • C10:海外
  • C11:投资者教育
  • C12:数据
  • C13:数据
  • C14:营销
  • C15:故事
  • C16:人物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产品
  • D4:钱沿周刊·特稿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广角
  • D8:钱沿周刊·人物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3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上证研究院
    李稻葵“大国战略”揭开中国发展新思维
    代际传递概念 剖析长期贫困症结
    今年做好 非公经济准入工作
    搬弄“哈耶克”,会砸到谁脚趾
    ■多声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搬弄“哈耶克”,会砸到谁脚趾
    2007年03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雨霞    (德国)                                

      马克思、韦伯、熊彼特、哈耶克等一串德文名字,相继在不同的历史时刻影响过中国。有的似乎渐渐地被淡忘,有的正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提起。

      经济学家服务于经济社会,就像医生治病,不同的经济疾患需要不同的药方,假如生搬硬套别人的处方,就很危险。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必然导致权力过度集中。他主张,由市场自发地形成价格秩序,政府可以维持法治,管管道路和环境污染什么的。而最近刚刚去世的弥尔顿·弗里德曼也主张尽可能地限制政府职能,以保障社会和经济秩序。

      解读哈耶克,他的思想大致是:政府怎么知道张三李四的需求呢?又怎么能为每一个具体的东西制定合理的价格呢?市场当然比政府更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所以,应该放手让市场自发形成某种秩序。当然,完全放任市场自由,有些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为所欲为,比如不顾环境,或者弄虚作假,所以需要加强道德约束和法制监督。

      这听起来很圆满。哈耶克是大师,大师的话对不对呢?我要用西方战略学家最钟爱的一句话来回答: It depends!  是的,要看情况,不能因为人家的话有道理就闭着眼睛乱用。

      哈耶克的理论问世于二战的烽火中,适用于战后的废墟重建,是否适合当今的中国呢?中国是否应该采用自由市场经济呢?

      我们很无奈地看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制度的弊端,在中国同时存在:在市场经济下,平民阶层的自私自利导致了尔虞我诈、伪劣产品泛滥以及环境严重污染的局面;在权力相对集中的计划经济环境下,部分权贵阶层的自私自利又导致了官僚资本垄断,同样人们也缺乏充分的安全感。

      看起来,说德语的马克思和哈耶克,正在文明古国中国混战,这是什么原因?

      社会的变革,最怕从一个极端突然走向另一个极端。生吞活剥洋人的理论而食洋不化,从“闭关锁国”到“海纳百川”,这样一种制度上的大变革,中国几乎没有给过自己过渡的空间,巨大的冲击激荡着整个中国。

      在法制不健全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动摇的情况下开放市场,极有可能会产生部分人依靠权力来占尽市场先机,也会让部分人趋奉权贵,靠各种“小聪明”发财。

      对于中国来说,不论是为了营造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还是为了寻求发展的突破口,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 然而,我们不要忘了,在彻底抛弃计划经济之前,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模式依然在起着深刻的影响。事情就是这么矛盾:这些年来,中国引以为自豪的经济飞速发展,多少得益于计划经济的模式。换句话说,中国的市场经济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计划经济的制度。

      其实,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都是双刃剑,在两种经济模式未能很好地咬合的情况下,要想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一个都不能少。然而,在中国,这两大方面的建设大大滞后,这不仅影响了法制的公正,也挑战着人们的一般道德标准。

      正像哈耶克说的,上面的人不可能对下面事事了解,只有老百姓知道他们自己的需求。故此,倘若要培育健康的经济体,需要稳定的、细致的、长期的调整。

      基于中国的地域和人口规模,中国只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自己的道路,那就需要倾听人民的呼声,需要团结的精神进行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时代的协作,以认真求实的精神改善每一个细节。

      市场也好,计划也罢,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切勿盲目地拘泥于名词。

      国内有一些现象,相当耐人寻味。比如说:有些人一听到计划两个字,就敏感地想到“开倒车”,如此极端思维,市场经济成了无政府主义。

      过犹不及,形似神不似的模仿,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势必要造成无数的漏洞,受益的注定只能是一小部分人,而伤害的则是广大的民众和国家的未来。

      搬弄哈耶克,千万不可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