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6版:机构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6版:机构视点
    股东错了?还是市场错了?
    楼继伟召集五专家论道外投公司
    政策性银行改革列入银监会今年重点工作
    偏股型基金昨起密集发行
    国际油价再破60美元大关
    罗奇 今年是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之年
    三家外行 同时调升中国银行目标价
    券商研究机构对重点上市公司激进预测追踪(3月14日至3月23日)(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东错了?还是市场错了?
    2007年03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2005年-2012年解禁股份数量与市值统计

    年份     流通股份(亿股)    流通市值(亿元)

    2005年    124                 571

    2006年    838                 4441

    2007年    908                 10060

    2008年    898                 11419

    2009年    6516                46761

    2010年    584                 11428

    2011年    334                 3310

    2012年    24                 411

      2007年各月份解禁股份数量与市值统计

    月份    流通股数(亿股)    流通市值(亿元)

    1月     82.0150             783.4604

    2月     50.3978             540.8153

    3月     68.0338             908.4579

    4月     103.7045            979.0126

    5月     88.0964             1337.2279

    6月     47.6944             774.0748

    7月     46.3904             384.7654

    8月     72.3669             852.4552

    9月     20.7159             272.9017

    10月    214.4554            1912.5084

    11月    41.0075             485.8880

    12月    73.4795             828.6449

      ●据统计,2007年全年解禁的股份达到908亿份,流通市值大约为10060亿元,与当前沪深两市流通市值33459亿元相比,占到30%。2007年解禁股份主要集中在3-5月、10月两个时间段,分别有2415亿元市值(占全年的24%)、1912亿元市值(占全年19%)。

      ●一方面,“小非”作为上市公司信息充分了解者,大量减持;另一方面,股价节节攀升。为何越减持股价越高?是股东错了,还是市场错了?

      ●不同的投资主体看重的东西不同,由此造成了投资策略的差异。“小非”股东在获利丰厚情况下,更加注重规避潜在风险,而市场投资者则更加注重潜在的收益。

      □西南证券

      

      今年有两个解禁高峰

      随着时间推移,有九成公司已经完成了股改,随之而来的将是大量“大非”、“小非”解禁。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是解禁股份最多、市值最大的年份,其次为2007年、2008年、2010年,其他年份数量数值较小,也就是说未来四年(2007-2010年)是解禁的集中期。从数值上看,这四年间理论上将有合计近9000亿股、高达6万多亿元的市值需要释放。

      具体到2007年,全年解禁股份达到908亿份,流通市值大约为10060亿元。截至3月21日,沪深两市流通市值合计为33459亿元,按此估算解禁部分占到两市流通市值的30%。根据WIND系统的统计数据,2005年底、2006年底,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分别为9826亿元、23676亿元,而相应的解禁股份市值占比分别为6%、18%。由于解禁市值采用最新计算,因此实际占比还要低些。6%、18%、30%三个比例告诉我们,2007年解禁股份流通压力远远高于之前的两年。

      进一步对2007年解禁股份的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3-5月期间,集中了327亿股、市值2415亿元(占全年的24%);二是10月份是全年解禁股份最多的月份,有214亿股,市值大约1912亿元。

      “小非”解禁的影响

      统计显示,自去年6月19日三一重工的“小非”解禁上市以来,截至2月底,上市公司公告通过二级市场减持了约9.90亿股,总计套现约174亿元。进入3月份,“小非”减持公告依然不绝于耳,引起市场格外关注。

      由于“小非”解禁将带来二级市场流通数量的扩容,而低成本的限售股具有强烈的抛售意愿。从解禁股份对股指运行的影响来看,2006年8月、10月,2007 年1月、3月,是“小非”解禁数量比较集中的几个月份,解禁市值分别为647亿元、716亿元、782亿元、916亿元,与此相对应的上证指数分别上涨了2.41%、3.90%、2.13%、6.74%。也就说,解禁股份的流通并没有阻止市场的上升步伐,在上升趋势中这种扩容压力很容易被消化。但是通过集中解禁月份与其前后月份的股指运行对比也可以发现,解禁集中月份股指上行力度会有所缩减或是呈现震荡态势,由此可见解禁股对市场有短期干扰作用。

      从个股走势来看,面对“小非”的积极抛售,表现依然强劲。有研究显示2007年以来,减持后平均涨幅高达41%,高于同期大盘12%的涨幅。减持后大幅上涨最为典型的股票当属中信证券,该股非流通股解禁日期为2006年8月15日,解禁数量约为11.75亿股。此后获利巨大的“大小非”们的减持冲动一直不断,已先后有新星石油、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信国安、扬子石化、燕山石化等五家“小非”减持了约1.4亿股,占总股本的4.69%;雅戈尔、两面针、华光股份等也在近期纷纷公告称减持或计划减持。而与大量减持公告相对应的却是该股股价的节节上升,该股从2006年8月15日的12.80元一路上升到27元,进入2007年更是加速上行最高达到44.65元,累积上涨幅度250%,同期上证指数上涨90%左右。类似的股票还有三一重工、中兴通讯等。

      与“小非”减持相比,部分公司出现了“大非”减持,而遭到“大非”减持的公司股票价格则明显受到影响。比如泸州老窖,自1月27日以来已连续4次公告遭控股股东泸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减持,累计减持数量约4207万股,占总股本的4.83%。该股股价在1月22日创出32.48元高点后随着减持而不断回落,最低为22.30元,下跌30%,目前在28元左右,依然没有超越减持之前的高度。

      谁错了?

      与一般投资者相比,“小非”对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更加了解,尤其是作为发起人的“小非”股东。作为信息充分的了解者,在“小非”大量减持之后股价反而节节攀升,无疑这些减持的股票被市场投资者积极买进,尤其是部分股票在减持后的上涨幅度十分可观,机构资金参与其中身影显现。面对越减持、股价越高现象,到底是“小非”错了,还是市场错了?

      1、获利丰厚是减持主因

      对于“小非”的减持行为,最容易理解的解释就是丰厚的获利促使其落袋为安。有媒体对减持的“小非”进行采访显示,减持部分股权是锁定投资收益,不代表其不看好上市公司发展。之前几年股市十分低迷,这些股权投资收益不明显,如果考虑到资金占用成本,甚至有可能是亏损的。但最近一年多的股票市场大涨,使得这些股权的成本优势凸显,而股权分置改革又使股份获得流通权力,天翻地覆的变化,使收获利润成为首要选择。当然拥有“小非”的上市公司,其减持行为对于自身业绩的提升可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业绩较差的公司而言,业绩提升不仅可以改善公司市场形象,对未来经营也将提供诸多便利。

      2、成为创投退出渠道

      在解禁股份减持大军中,中小板公司为数不少。统计显示,从2006年8月起,遭遇减持的中小板公司有苏宁电器、伟星股份、天奇股份、传化股份、凯恩股份、永新股份和中捷股份等。这部分公司大都具有民营、股权结构复杂、“小非”家数众多等特点。同时有资料显示,在减持的中小板公司中,很多股东带有风投背景。

      自2004年中小板设立以后,共有13家中小板公司上市时其前十大股东有风险投资背景,涉及风投机构23家,持股总数1.5亿股。风投资金本来就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器,上市后退出是普遍的选择。风投经过多年对上市公司的投入,资金需求量大且回报期长,一旦有机会套现自然会获利了结。其减持行为更多考虑的是投入资金的收回与预期收益的兑现,对于上市公司后续发展、估值和成长性不会考虑过多。

      3、市场更加看重上涨潜力

      机构投资者、市场一般投资者与“小非”股东最为明显的区别是他们的身份是股票市场的参与者,交易品种是流通股,由此其对股票市场本身的运行、上市公司股价更为关注,更加敏感。

      股票市场从2005年中期走出低迷状态,随着股指步步上升,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也逐步提高。虽然期间也出现过“泡沫”的争论,但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资金流动性过剩、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等实实在在的利好因素下,股市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牛市不言顶,买入持有是最好的投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股指已经有了200%以上的涨幅,多数个股也有了可观的飙升,但资金在好看预期的驱动下继续涌入,推升指数与股价。而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中,获利方法只有买入。

      进入2007年,股指虽然出现了大幅震荡,但依然迭创新高。而以中长期发展眼光看,3000点位置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仍属起步阶段,未来的上涨空间极其广阔。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些减持压力又算得了什么呢?当然在指数上涨的同时,机构投资者也十分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之所以在大涨之后仍然敢于买进,想必也是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业绩增长。

      4、到底谁错了

      “小非”股东的减持行为与市场及股票的上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那么到底谁错了呢?其实很难下结论,因为不同的投资主体看重的东西不同,由此造成了投资策略的差异。“小非”股东在获利丰厚情况下更加注重规避潜在的风险,由此决定了其减持操作;而市场投资者更加注重潜在收益,由此决定了买入操作。

      投资也好、投机也罢,都讲究风险收益匹配。作为一般投资者,在进行股票买卖的时候,首先要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预期收益有个大体的评判。对于谨慎的投资者而言,未来两、三个月是“小非”集中释放期,可以考虑适当回避;对于激进的投资者,每次股指回落都是买入机会,而遭“小非”减持的股票只要没有出现明显下跌,应表明有资金关注,尤其是基本面良好的,都可以继续持有。(执笔:闫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