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上海首发“锌”声 期市再添“中国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首发“锌”声 期市再添“中国价”
    2007年03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继铜、铝、燃料油期货之后,锌期货的上市有望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图为锌期货昨天上市仪式现场 本报记者 钱晓涵 摄

      □据新华社报道

      

      锌期货合约昨天终于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从2005年2月成立锌期货研究小组,上海期货交易所为此“磨剑”整整两年零一个月。继铜、铝、燃料油期货产品之后,中国开始从上海发出“锌”声。

      “尽管我国目前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锌生产国,但对资源性商品的依赖,导致我国锌市场结构出现质的变化,事实上随着2004年进出口情况的逆转,我国就开始进入了锌资源短缺时代。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万达工业品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专家蔡东澄说。

      产量最多,用量最大,按常理在国际有色金属市场上应该拥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和筹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而且,中国企业采购的锌精矿集中到货,又意味着国际锌矿资源的供应紧张。“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者往往利用这一因素,大肆抬高锌价,使国内企业在原料采购过程中蒙受损失。”蔡东澄说。

      因此,尽管我国锌产量与消费量在全球锌产量与消费量中所占比例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但在国际锌市场上,我国的企业在价格上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企业抵御价格波动的抗风险能力也显得十分微弱。

      越来越多的企业界和期货界人士认识到,只有在国内推出规范、高效的锌期货交易,才能客观反应国内市场供需情况,并将所形成的价格信号传递给国际市场,才能在全球锌市场,发布中国的声音。

      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博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企业要求国内推出锌期货合约的呼声日益高涨。2005年2月,上期所就成立了锌期货研究小组,此后制定了研究及调研方案,走访了国内大型锌生产企业以及加工贸易企业,并充分听取了相关企业对推出锌期货交易的意见和建议。

      “事实上,从国际锌期货交易发展的成功历史经验来看,建立一个区域性的期货市场,及时反映区域性供需关系所形成的价格信号,必将对我国锌市场结构的完善和市场功能的发挥,乃至对国际锌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杨迈军说。

      世界有色金属市场,正期待着从中国上海发出的“锌”声。

      ■行情

      沪锌上市获热捧 首日成交超期铝

      □本报记者 钱晓涵

      

      备受市场瞩目的锌期货交易昨天在上海期货交易所鸣锣,这是我国期货市场今年第一个新上市的期货品种。锌期货上市首日高开高走,交投异常活跃,全天共成交21606手,一举超越期铝成为上期所仅次于期铜的有色金属交易品种。市场人士表示,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期货界,都表现出了最大的热情来迎接这位期市新成员。

      昨天,沪锌主力合约0707跳空90点,以28600元高开,在大资金的助推下,0707很快摸高至29600元,这一价格与上期所之前预设的基准价28510元相比足足高出了3.82%。不过,此后锌价出现回落29215元一线进行窄幅盘整,终盘收报29220元/吨,上涨710点,涨幅为2.49%。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首次在上海期货交易所露脸,但沪锌刚一上市即受到市场主力资金的热捧,昨天的成交量超过了原本的“老二”沪铝。沪锌昨天总成交21606手,金额31.45亿元,沪铝共成交17238手,金额16.78亿元。分析人士指出,沪锌目前处于上市的初期阶段,与现货市场的合理价差应该是多少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此外,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期锌与沪锌之间的合理比价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出现了市场资金大量介入沪锌、共同探寻合理价格的局面。

      上期所昨天的盘后数据显示,沪锌首日的成交量虽然较大,但是持仓量仅有6068手,也就是说,经过一整天的热炒之后,真正留存在市场中的存量资金并不多。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期货品种而言,只有持仓量逐步增加并且稳定下来,才会趋于成熟;随着沪锌交易时间的变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现货企业参与到套期保值的队伍中来,上海期锌价格对现货锌价的指导意义也会变得越来越强。

      ■专访

      锌业大国不能没有定价权

      ———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铅锌部主任周国宝

      □本报记者 徐虞利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去年下半年向证监会等国家有关部门提交报告,提出应在国内推出锌期货交易,以适应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获得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仅半年时间锌期货就如期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24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铅锌部主任周国宝就相关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上海证券报:国内推出锌期货将对行业发展产生哪些作用和影响?

      周国宝:锌期货的推出对行业影响深远巨大,这也是国内行业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选择,现在国外已有几大金属交易市场,中国作为锌最大的消费国和生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市场,就没有锌的市场话语权,更没有定价权,建立规范可运行的期货市场对锌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生产、流通和消费企业都需要锌期货市场,比如去年锌价上涨较快让生产企业和消费企业无所适从,如果能运用一些期货套期保值工具规避风险,达到增值目的,将使整个行业受益。

      上海证券报:2006年,国内锌产业整体表现如何,呈现何种特点?今年的市场将怎样发展?

      周国宝:2006年,国内锌产量持续上升,根据快报数据,锌产量达315万吨,同比增长16%;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铅锌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193亿元,同比增长2.3倍;进出口贸易快速攀升。同时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铅锌行业投资仍有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矿山投资大幅度增加,冶炼投资增长幅度下降。

      2006年锌国内表观消费量达约340万吨,比2005年相比增长约10%,2006年锌价平均(1#锌)2.7万元/吨,比2005年增长1倍,伦敦LME平均价格3275美元/吨,比2005年增长1.4倍。

      锌在去年市场需求强劲主要是因为新兴国家发展速度较快,市场需求大,而国内需求增速更快一些,市场基本面增速比生产增速快,出现供应短缺的局面,同时因为基金的介入,加上汇率的变化,使得锌价上涨较快,而下游需求行业主要是镀锌行业,如汽车用板,高速公路护栏,最直接用户是钢铁行业,占到锌总用量的50%左右。预计今年市场需求还将增长10%左右,特别像汽车、家电、钢铁、高速公路等行业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速,汽车尤其是轿车增长明显,对镀锌钢板需求更大,国家对高速公路的建设规划也将逐步实施,对公路镀锌护栏的需求也比较大。

      锌的价格今年估计将在高位上振荡,进一步暴涨可能性不大,下跌也不具备理由,因其有基本面的支撑,不可能跌回前两年的水平,预计国内价格将在2.8万元到3万元左右/吨振荡,国际价格将维持在3200-3500美元/吨左右。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目前锌行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周国宝:目前锌行业主要存在四个主要问题,一是矿产原料生产供应有所改善但仍然偏紧。二是产业集中度不高,2006年虽有所提高,但未从根本上解决。三是行业需要重大战略整合,目前锌行业整合工作虽有一些进展,但步子还不够大,已经有不少外资企业不断进入国内进行锌矿投资,同时国内企业与企业间,地方与地方间的资源及企业整合实质突破不多。四是行业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峻。

      上海证券报:锌行业未来发展将出现哪些趋势?

      周国宝:预计到2010年时锌产量仍将维持一个较高增速,锌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料在产量和需求上都将得到增长;同时资源及行业战略整合需要进一步提升;同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相关出口退税政策,电价、土地等调控措施的实施,行业结构调整十分重要,此外锌矿的勘察开发将更加受到重视。

      ■亲历

      见证中国锌期货第一单

      □本报记者 钱晓涵

      

      随着尚福林主席挥槌鸣锣,上海期货交易所锌期货的第一笔成交也顺利完成,国内著名产锌企业株冶火炬(600961)和中金岭南(000060)分别抢下多空第一单。在上期所的采访区,两家企业的代表分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昨天,作为空方的中金岭南公司率先卖出了100张锌合约,进行卖出保值。“原来国内期货市场没有锌这个交易品种的时候,应该说我们的定价是无序的。”中金岭南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张水鉴表示,锌期货上市之后,基于期货的定价机制即将形成,锌今后的定价将从无序变成有序。

      而接过中金岭南空单的株冶火炬公司的董事长傅少武则表示,公司看好锌的行情,因此为原料进行买入保值。“套期保值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大大降低了我们企业的交易成本,说穿了,就是‘扯皮’的成本。”傅少武直言不讳,没有期货市场,锌的价格非常乱。“对于我们企业而言,到了每月定价的这几天,往往被搞得头昏脑胀。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市场化的价格,锌价非常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傅少武表示,国内的期货市场为生产企业形成了一个定价机制,增加了企业的话语权;在锌期货上市之后,期货价格加升贴水,将成为现货锌价的定价模式,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趋势

      今年锌价将高位震荡

      □本报记者 于祥明

      

      2007年,在高价刺激下,锌供应增速加快,供应短缺量趋于明显缩小的趋势,锌价上涨之势将得到遏制,基本上属于高位震荡格局。

      有10多年锌研究经历的安泰科首席专家冯君从向上海证券报表示,中国需求持续高速增长,是2005到2006年锌价暴涨的直接原因。但是,在高价刺激下,2006年供需关系已经开始向反向转化。

      据观察,2006年国内供求形势并没有延续2005年的发展态势。而是出现了供应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需求增长放慢,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冯君从分析认为,基于2006年增加产能较多和国内外原料供应改善的宏观环境,估计2007年锌产量增加将更为明显,供应短缺量将显著缩小,锌及锌合金的净进口将进一步减少。

      冯君从表示,根据公开资料统计,2006至2007年西方净增锌矿生产能力117万吨左右,如果按照40%的产能计算,今年将带来47万吨左右增量。同时,国内矿产量至少增加40万吨,这样全球锌矿产量有望增加87万吨左右,增长8.1%。

      与此同时,冯君从研究预计,今年美国、欧洲锌消费将保持在2006年的水平,呈现零增长。全球需求增长将主要依赖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而中国锌消费增速将基本维持去年的水平。

      ■声音

      中国锌企业赢得“主场优势”

      □本报记者 钱晓涵

      

      昨天,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张宜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企业锌期货的推出,将从根本上缓解国内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

      “伦敦交易所锌合约的定价采用美元来结算,对中国锌的生产和消费企业来说,汇率波动将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真正获得在伦敦期货交易所套期保值资格的不过只有6家。”张宜生认为,在人民币的范围内定价,本身就规避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中国企业在伦敦注册,往往要解决成本、规模、国际市场运作方式等种种问题,很多企业难以适应这些环节,但中国自主锌期货的推出就客观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在全球的份额加大,使得中国的企业能够通过锌期货享受到中国发展的优势。

      在谈及金属定价权方面的问题时,张宜生表示,我们所说的定价权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发言权。“中国不同于一般的国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锌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也是最大的锌精矿进口国,因此是市场上最大的买家。所以在定价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理应大一些,这就类似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概念。”

      数字化“锌”中国

      我国的锌资源丰富,地质储量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国锌产量已占全球锌产量的26%,当年我国锌产量达到271万吨,在全球锌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锌消费也出现大幅度增长,从1995年的68.5万吨猛增到2005年的292万吨,十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长率达到13.5%,远高于国内与国际的锌产量年均增长水平。

      从2000年起我国的锌消费水平就已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国,到2005年,我国的锌消费占全球消费的28%,我国2004年起又从锌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