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2版:谈股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2版:谈股论金
    股指在犹豫中攀升
    要“疯狂两年”,还是要“黄金十年”
    蓝筹股有望成为上涨动力
    继续延续震荡盘升趋势
    3000点将成为行情新起点
    突破确认后股指将延续升势
    指数上涨空间已经打开
    在“二八”和“八二”中寻求平衡
    外围增量资金快速增长
    机械板块 悄然启动的另类
    家电股双增引发机构全面建仓
    权重股稳定是大盘上涨基石
    震荡上行格局不会改变
    千亿资金 点燃高原激情
    回到价值投资型蓝筹是大势所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要“疯狂两年”,还是要“黄金十年”
    2007年03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阿 琪

      

      自“2·27”大跌,尤其是“3·19”加息以来,机构投资者普遍处于谨慎状态,普通投资者尤其是新入市投资者则一直处于狂热状态。机构投资者普遍谨慎的原因,一是他们把本次加息普遍看作是控制过热的宏观调控信号;二是在3000点之上大资金的资产配置已无法进行。前者动摇了他们的乐观预期;后者影响到他们的投资战略。普通投资者继续疯狂是因为他们对加息“就事论事”,点点加息不足以影响他们对股市高收益的索求,且买涨不买跌本是他们的投资本性。由此,无论是“2·27”大跌,还是“3·19”加息后的行情,人们看到的是2006年的机构核心资产股在时时领跌,低价绩差股的投机行情却仍是风光无限。

      是股东错,还是股民错?

      今年以来,“小非和大非”减持公告不绝于耳,前2个月“小非和大非”在二级市场减持了9.90 亿股,总计套现为174亿元。3月份以来公告减持的频率更高,并且,3-5月份是今年“小非和大非”解禁的高峰期,解禁规模约有327亿股,以3000点附近的股价估算,解禁市值超过2400亿元。同时,以民营企业为特色的中、小板公司也陆续出现“小非”减持的公告。然而,当前的市场情况是,一方面相对于普通投资者更了解上市公司的“小非和大非”在大量减持;另一方面,行情在股东减持中步步涨升。并且,许多被减持的股票出现越减持越上涨的现象,这给当前投资者带来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股东的减持行为错了?还是股民踊跃买入的行为错了?

      “小非”或“大非”减持的目的无非有四个:一是,原始成本低廉,获利已十分丰厚,因此见好就收;二是,部分中、小板公司早期有风险投资资本介入,减持是风投的退出;三是,未来还有更多“小非和大非”的减持,现在的减持是“赶早”行为;四是,股价高过了公司的真实价值,因而乘机减持。我们认为,以上无论是何种目的,其核心只有一个,即是在“小非和大非”可以减持的时候,股价达到或者超过了他们的目标预期。越减持越上涨行情现象的原因在于,减持方是持股者,他们更注重潜在的风险;买入方是市场的各路投资者,更注重牛市中的股价表现。同时,前者更注重公司基本面状况;后者更注重行情的市场状况。这与当前3000点一带多空高度分歧,行情中价格交易重于价值投资的现象完全吻合。

      认购权证负溢价意味着什么?

      曾经,几乎所有的认购权证都是溢价交易,“看好正股更应该买认购权证”被视为一种获取超额收益的投资良策,也被包括许多机构在内的投资者所采用。但近阶段以来,所有认购权证的平均溢价率在持续下降,并且有部分认购权证还出现了幅度不等的负溢价现象。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出现负溢价认购权证的正股大多是机构投资者的核心资产股。认购权证负溢价的普遍出现意味着什么?(1)在行权价既定的情况下,认购权证溢价交易说明投资者对行权日之前的正股行情看好,反之,认购权证负溢价预示着看淡正股;(2)由于权证最后交易日到行权日有1-3个交易日的间隔,同时认购权证行权后会加大对正股的抛压,负溢价的出现意味着市场已经开始考虑正股行情波动的风险补偿;(3)一般情况下,负溢价大于5%就存在套利的机会,目前正在行权的包钢JTB1在最后交易日的负溢价为5.75%,五粮YGC1目前负溢价更是达到了8.44%,套利资金居然视而不见,这说明机构资金对这些正股的后期趋势已不太乐观。

      无独有偶的是,伴随着认购权证负溢价的陆续出现,其所对应的正股行情普遍疲弱。再扩大一些规模,看到的是机构2006年核心资产股的提前调整,且时时领跌的现象。

      如何理解机构投资者的不作为?

      当前,已公布年报银行股的平均业绩同比增长超过了50%,作为沪深300指数的第一大权重板块,使得以2006年业绩计算的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仍没有超过30倍,仍处于相对合理的区域,加上股指期货即将开设的战略资源价值,大型蓝筹股似乎有动一动的理由。但是,年初至今涨幅排名居前的大多是“造题材”、“说故事”的低价绩差股,目前低价股的行情已经被炒到即使把所谓题材和“故事”全都兑现也已经虚高的程度,从而提升了市场整体的泡沫程度。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大型蓝筹股在期指开设之前“动一动”,这无疑为疯狂中的低价股行情卸除了大盘调整的后顾之忧,将使得低价股投机性行情更为火爆。并且,大型蓝筹股与低价绩差股“一齐开动”的行情,将很可能会使“黄金十年”的行情演变为“疯狂两年”。同时,行情终究是要调整的,如果大型蓝筹股在“动一动”之后,将来与低价股行情一起调整,这会使将来的行情难以“软着陆”,这是机构投资者在3000点之上配置难的又一大因素。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笑话”基金、QFII等理性机构近一阶段的谨慎和冷静,非议他们在火热行情中的不作为。其实,在指数期货推出的前夕,目前机构投资者思索更多的是期指出炉后新的投资方略,而火热的市场氛围恰好为其提供了资产再整合的良机。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日益滋长的投机炒作之风在日后得到抑制,随着机构投资者新方略的成型,行情的震荡还会加剧。

      链接:

      相关沪深市场行情热点评述请见中国证券网股票频道https://www.cnstock.com/gppd/

      三元顾问:大盘维持强势 股指再创新高

      江南证券:短期有震荡修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