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信息披露
  • 9:时事·海外
  • 10:时事·天下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环球财讯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书评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版:公 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版:公 司
    版面导读
    铲除钉子户 监管部门鼓励司法清欠
    武汉3家商业上市公司换大股东
    停止增发 3981万离鲁能泰山而去
    S*ST华塑 商标被查封
    S*ST百花以房产抵债
    杭萧钢构海外项目被提前“吹风”
    合营企业损益核算不再合并
    五矿集团收购关铝股份遇阻
    三公司预告业绩
    S*ST实达 将被暂停上市
    三公司 澄清重组传闻
    武钢分离债发行 机构老股东行动不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铲除钉子户 监管部门鼓励司法清欠
    2007年03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王璐

      

      在清欠工作临近尾声的时刻,却连续爆出华意压缩“假清欠”及*ST宝硕资金占用“地雷”的消息。对此,有关人士表示,监管部门鼓励上市公司对拒不清欠的占用方提起诉讼,查清资金占用形成原因和占用责任人,固定证据,追究其法律责任。对恶意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资金占用方和相关责任人,通过法律手段追偿登记在实际控制人个人名下的资产。

      证券监管部门从2006年底起,对仍未完成清欠的上市公司,根据具体情况启动了责任追究机制,将资金占用的相关责任人绳之以法。明星电力的周益明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据悉,沪市尚存的13家仍然存在资金占用的公司中,已有7家被证监会立案稽查,其中,S沪科技等三家公司的有关责任人已经被采取司法措施。

      有关人士建议,上述司法追究机制对于类似*ST宝硕、华意压缩这样的恶性案例,不仅仍然有效,而且应该从重从快地运用。但从根本上来讲,要杜绝资金占用特别是“前清后欠”现象的发生,首先应该从上市公司本身的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入手,建立公司财务制度和资金运用管理制度等内控防火墙。其次应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司整体上市,从源头上解决资金占用问题。在外部监管方面,应从法律制度和诚信制度两方面对资金占用行为进行严格约束,要让占用者在法律上付出沉重的代价。比如在《刑法修正案(六)》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诉讼机制的完善,让追究责任的渠道更为畅通。要推动集团诉讼机制的推出,提高中小股东的维权意识并完善其维权手段。

      据悉,目前沪市尚存的13家存在资金占用问题的公司中,4家有望在近期解决,剩余的9家中大部分是ST、*ST公司,基本上清欠无望。对这些公司,上证所将结合2006年年报的审核,如果其在2006年年报披露前仍无法完成清欠或无法拿出切实可行的清欠方案,则坚决不受理其恢复上市的申请,对连续亏损符合退市条件的公司,坚决予以退市处理。需要强调的是,退市并不意味着清欠责任的解除,有关责任人仍要履行其清欠还款和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