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华社记者的最新调查结果:杭萧钢构承接344亿海外工程巨额合同这一“重大利好”,在第一次公告之前已在公司内部大会上宣布,导致公司当天股价以涨停收盘,并创造出连拉10个涨停板的“奇迹”。这件事情,我以为很值得议论。
如何评判这个“奇迹”,还为时尚早,因为公司高管宣称自己从未参与公司股票的炒作,而目前证监会也还在调查当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进入2007年以来,随着一轮波澜壮阔的中低价股行情迅猛展开,二线蓝筹股三线板凳股四线五线垃圾股全线上涨,满盘的红色令人血脉贲张。在此情景下,不少上市公司的老总坐不住了,都希望自己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有所表现,能成为站立在船头的“弄潮儿”。杭萧钢构的老总是否也是持这种心态,见仁见智,只能让事实做结论了。
平心而论,希望公司的股价“靓”一点,这种愿望不能说不好,也是一种“市场倒逼”吧。因为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股票市值成为衡量公司经营是否有成效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而股票市值最直接的杠杆就是二级市场的股价。因而上市公司老总关心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与公司股价共荣辱同进退,应该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是符合股权分置改革终极目标的,也是推动股市不断向好的一种原动力,标志着过去那个上市之后就“革命到头”的时代之终结。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如果这种良好的愿望并没有实际业绩的支撑,或被人利用,或衍生出种种不正当的炒作行为,人为地制造“金猪宝宝”,那可能就会出现一种反面的“市场倒逼”。
令人担心的是,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一些社会游资和投机资金主动迎合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这种心态,利用内部信息买卖股票,操纵股价。他们通过散布各种朦胧消息,借发掘各种炒作题材为由,高送配、资产注入、重组、并购、借壳等消息满天飞,将不明真相的股民一起裹胁其中,把股价一路炒上去,一直炒到“兵临城下”,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时候,逼着公司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为了对投资者有个交待,要么发布“重大利好”消息,要么拿出分配方案来。公司业绩好自然没问题,大家一同分享股市盛宴。但公司基本面已经很差,官司缠身,资不抵债,甚至早已停产整顿,巨额亏损,为了支撑股价,那么他们就不得不含糊其辞地“讲故事”,编造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谎言来蒙骗和“忽悠”大量不明真相的投资者。
前不久,证监会严肃处理证券“黑嘴”蔡国澍就是一个明证。他公开在媒体上撰文称“青海明胶存在被渤海证券借壳上市的强烈预期”,又称“辽源得亨:东莞证券借壳上市的最佳平台”,由此引发了这两只股票的飙升行情。为什么他的谎言会让人误以为真?为什么公司的管理层在股价炒作之初装聋作哑?它们是否与公司一把手“希望股价有个良好表现”的心态有某种牵连?人们的心中是有疑惑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面对股市的种种诱惑,面对某种市场力量的“倒逼”,上市公司的老总必须保持一种“定力”,要有清醒的意识和准确的判断,既不能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左右,更不能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去迎合某种市场力量。老总的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在主业上,抓好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用一流的业绩来赢得市场的尊重,赢得股民的拥护。
日前,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在2007年全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会议上说道,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资本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无论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各国发展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致力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特别是在我国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体制下,规范上市公司运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更是一项持续性工作。
培育一个诚信的市场环境,需要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其中上市公司老总的努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股改改变了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等不同类别股东利益分置的格局,各类股东的目标变得空前一致,那就更需要主张一种诚信的精神,才能切实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