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专题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商学院
  • B8:专版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3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0版:地产投资·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0版:地产投资·理财
    预售款专户管理将触动开发商最敏感神经
    拆迁造成违约 同样需要补偿
    外资掘金不懈 扩至二线城市
    加息多少并不重要
    八成人选择推迟购房计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加息多少并不重要
    2007年03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易宪容

      

      3月17日央行宣布要加息,有人说“出其不意”,但是我在早几天的文章中,在对媒体的访问中,都反复强调,根据目前的经济数据,央行加息早就势在必行。因为从2006年宏观调控后情况来看,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并没有停止。只要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就不会放慢增长速度,国内投资过热就不会改变,国内银行信贷扩张就不会放缓。

      在目前低利率政策下,利率水平与企业投资回报率相比,是不可比拟的。因此,这次央行加息的意义并不在于幅度高低,如果央行通过这次加息逐渐改变政府的低利率政策、逐渐改变政府宏观调控工具并由此来改变企业及个人预期的行为决策,那么央行这次加息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当央行能够增加加息的频率时,或让中国的利率政策进入一个升息的通道时,其意义更是非同小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央行的加息,并不在于加息多少这个结果,而在于央行宏观调控方式是否改变。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加息尽管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不会大,但对依靠银行按揭贷款购房的消费者及投资者则影响很大。在住房的消费者及投资者之间,加息对投资者的影响更大。

      尽管我们的基准利率与美国不同,但同样加息,美国从2004年6月到2006年8月基准利率上调17次了,美国的利率也从1%上升到5.25%。也正是美国利率连续上升,从而使得美国繁荣了8年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逆转,在2006年11月份,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下降9.8%。同时,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其中房地产市场的按揭问题也一一披露出来。

      总之,最为关键的是央行并不要停留在以往的认识上,而是要让整个宏观调控真正转到以价格机制为主导的工具上来。如果利率能够逐渐上升,加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

      (嘉宾博客不代表本报观点 整理 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