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特别报道
  • 5:证券
  • 6:金融
  • 7:时事
  • 8:天下
  • 9:产业·公司
  • 10:上市公司
  • 11:专栏
  • 12:专栏
  • 14:信息大全
  • 15:信息大全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7:信息披露
  • 118:信息披露
  • 119:信息披露
  • 120:信息披露
  • 121:信息披露
  • 122:信息披露
  • 123:信息披露
  • 124:信息披露
  • 125:信息披露
  • 126:信息披露
  • 127:信息披露
  • 128:信息披露
  • 129:信息披露
  • 130:信息披露
  • 131:信息披露
  • 132:信息披露
  • 133:信息披露
  • 134:信息披露
  • 135:信息披露
  • 136:信息披露
  • 137:信息披露
  • 138:信息披露
  • 139:信息披露
  • 140:信息披露
  • 141:信息披露
  • 142:信息披露
  • 143:信息披露
  • 144:信息披露
  • 145:信息披露
  • 146:信息披露
  • 147:信息披露
  • 148:信息披露
  • 149:信息披露
  • 150:信息披露
  • 151:信息披露
  • 152:信息披露
  • 153:信息披露
  • 154:信息披露
  • 155:信息披露
  • 156:信息披露
  • 157:信息披露
  • 158:信息披露
  • 159:信息披露
  • 160:信息披露
  • 161:信息披露
  • 162:信息披露
  • 163:信息披露
  • 164: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3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天下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天下
    再派航母 海湾局势刺激油价冲破66美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再派航母 海湾局势刺激油价冲破66美元
    2007年03月3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受海湾局势影响,油价最近不断走高 资料图
      美国海军29日宣布结束在海湾地区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发言人查利·布朗29日说,演习结束后,美国将把参加演习的“艾森豪威尔”号航母调回,由“尼米兹”号航母代替它在海湾地区巡逻。美国对伊朗摆出的强硬姿态引起海湾国家的担忧,它们纷纷表示,不会允许美国从本国领土向伊朗发动进攻。

      由于海湾地区局势不断升级,投资者担心石油供应可能受到影响,国际油价再度攀升。29日,国际原油价格创出半年来最高收盘价,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66美元。

      从27日开始,美军在海湾地区展开了自伊战以来的最大规模军演 本报传真图

      美国:再派航母前往海湾

      美国海军从27日开始在海湾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演习。演习内容包括反潜、反舰和水雷战。美军此次军事演习是在伊朗与美英关系紧张、伊朗扣留英国15名海军人员的背景下举行的。美军称,这只是一次正常的演习,目的不是解救被扣英国海军人员,也不是为了威胁伊朗。

      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发言人查利·布朗称,美军在海湾地区的军演属于“防御性质”。“我们并不希望和伊朗发生任何冲突,”布朗说。

      布朗同时宣布,“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将于4月2日从美国圣迭戈的母港启程,前往海湾地区执行任务。他同时强调,美军没有在海湾地区继续进行演习的计划。“尼米兹”号开赴海湾的目的是为了替换“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军方并不打算在海湾地区同时部署3艘航母,将来的军事部署则将取决于海湾地区的局势变化。

      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29日说,美国没有寻求同伊朗的对抗,并且相信通过外交方式解决矛盾才是方向。伯恩斯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言时说:“我们不相信与伊朗的冲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耐心和坚持。”他表示,虽然美国向海湾地区派遣了两艘航空母舰,但“它们在那里并非是要挑起与伊朗的争端”。

      盟友:拒绝当美攻伊跳板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伊朗和海湾国家在经贸和旅游领域的关系日益密切,美国对伊朗摆出的强硬姿态引起了海湾国家的担忧,他们不希望像伊拉克战争一样的军事冲突在这个地区再次上演。如果最终爆发军事冲突,他们也不希望卷入其中。

      “海湾国家不希望美国和伊朗爆发冲突,因为它们将成为冲突的受害者,”海湾研究中心的军事分析家穆斯塔法·阿拉尼说。

      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盟友之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总统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29日明确表示,不会允许美国使用阿联酋的领土、领空和领海对伊朗发动军事进攻。

      “我们向伊朗的兄弟保证,我们不会在冲突中和美国站在一起,”他说,“我们不会允许任何国家的军队使用我们的领土从事针对伊朗的军事、安全和间谍行动。”

      此前,卡塔尔也明确表示将不会允许美军使用其领土对伊朗发动袭击。卡塔尔是美军中央司令部所在地,那里驻扎着6500名美军士兵。海湾合作委员会也呼吁其6个成员国不要为美国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提供帮助。

      影响:军事行动受到掣肘

      美联社记者吉姆·克兰分析说,目前美国在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联酋、沙特和阿曼等国驻扎着4万名士兵,租借了多个军事基地。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这些基地都为美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帮助。

      如今,多个海湾国家公开拒绝为美国攻打伊朗的军事行动提供帮助,将使美国考虑对伊朗动武时更加谨慎。缺乏这些国家的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将受到诸多掣肘,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样的情况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已有先例。美国最初打算借道土耳其,在伊拉克北部开辟北方战场,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巴格达。但是土耳其最终拒绝借道,使美军开辟北方战场的计划受到严重影响。

      吉兰说,如果美国打算对伊朗动武,难度要比4年前的伊拉克战争大得多。这是白宫和五角大楼都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美国副国务卿尼古拉斯·伯恩斯29日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说,美军在海湾地区展开的军事演习并非针对伊朗的挑衅行动,也无意借此和伊朗开战。美国仍然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也不认为同伊朗的军事冲突不可避免。

      伯恩斯同时说,除了外交手段外,美国手中还有经济牌可以制约伊朗。伊朗虽然是石油生产大国,但是40%的汽油需要进口。他认为,如果伊朗最终选择对抗,导致汽油进口被彻底切断,伊朗经济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这也是伊朗政府不得不考虑的严重后果。

      (冯俊扬 赵毅 李学军)

      ■新闻观察

      紧张局势背后

      能源供应通道成全球关注焦点

      □本报记者 朱贤佳

      

      伊朗扣押英军、美国在海湾进行军演……一连串突发事件令海湾地区气氛骤然收紧。对此,国际金融市场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29日,国际原油价格创出半年来最高收盘价,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突破每桶66美元,黄金稳步攀升,即将迎来第二季度的美股也利空频频,不断走高的油价也料将联动推高日本国债拍卖结果。

      油价预计上探67美元

      北京时间昨日8时32分,全球电子交易系统显示,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上涨38美分,至每桶66.41美元,前夜原油价格上涨近2美元。

      日本最大的商品期货经纪公司Himawari CX的国际业务经理Ken Hasegawa称,前夜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引发了投资者的获利回吐,但新出现的买盘规模足以使原油延续前夜涨势。他预测,近月交割合约预计将上探67美元。

      油价上涨最突出的原因无疑与海湾地区局势紧张有关,但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原油库存下降也是油价走高的重要原因。美国能源部28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上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下降90万桶,降至3.284亿桶;包括取暖油和柴油在内的其他成品油库存下降70万桶,降为1.18亿桶;汽油库存下降30万桶,降至2.102亿桶。

      Ken Hasegawa还补充了油价高企的另一因素:欧佩克减产。本月22日,欧佩克研究部门主管Hasan Qabazard在曼谷出席亚洲能源会议间隙表示,欧佩克可能在两个月内完成全部减产目标 ,力争达到将原油日产量总计削减170万桶的目标。Qabazard预计,其日减产原油计划预计已实施了70%以上。他表示,若基准油价回到每桶70美元这一不合理的水平,欧佩克可能考虑增产。

      欧佩克新任秘书长巴德里29日表示,尽管原油价格受海湾局势影响前夜大幅飙升,但欧佩克并没有接到任何就油价高涨召开紧急会议的要求。巴德里表示并不对油价走势感到担忧,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石油供应。他表示,油价飙升与市场基本面状况没有任何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对记者表示,伊朗是全球的“两个第二”,原油第二大国以及天然气第二大国,同时坐拥运输全球五分之二的霍尔姆斯海峡这一地理要塞,“因此伊朗局势对能源供应以及运输能源的通道安全构成重要牵制,这也势必影响原油价格。”

      局势或掣肘美元涨势

      昨日亚洲晚盘,美元走高,因针对欧元兑英镑的月底买盘提振了美元,此外,投资者认为本交易日晚些时候公布的2月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可能高于预期。市场普遍预计该指数将增长2.3%,增幅与1月份持平,但有些投资者则预计该数据将上升2.5%。但是,由于原油价格进一步走高以及围绕伊朗的地缘政治紧张局面依然存在,美元的看涨人气仍有可能受到限制。美元兑日元升至118.10日元,因日本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表现不一。欧元跌至1.3311美元,英镑大幅跌至1.9572美元。

      伊朗日前宣布减持美元数据,并坚持排斥美元交易、结算意向,不仅将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削减到大约20%,并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减少美元储备,以应对联合国可能实施的制裁。朱威烈也特别提出,现在伊朗改用欧元,以降低金融制裁带来的危机。

      此外,周五欧洲盘初现货黄金走高。北京时间15时26分,现货黄金报662.80/663.80美元/盎司,周四纽约市场收盘报661.20/661.70美元/盎司。因未能成功突破670美元/盎司的阻力,现货黄金曾于周四一度下跌近5美元。

      德国商业银行技术分析师凯伦·琼斯称,黄金市场略微倾向于上涨,长期内的上行趋势依然保持完好。交易商指出,因中东局势紧张,油价上涨增加了投资者对黄金的避险需求,黄金市场基本面保持完好。

      二季度美股接连利空

      全球股市已从今年2月27日发生的“黑色星期二”暴跌的恐慌中回稳,但消息面却是每况愈下。打开电视,所谓“地缘政治风险”成为新闻头条,与伊朗的对峙再度升高。

      美国股市在消息面不利的情况下,逆势挺进,其间也遭遇乱流,如周三重挫近百点。3月刚开始,美股涨势强劲,但最后可能虎头蛇尾。第一季度没剩几天,接下来几周,还有企业发布获利预警的不确定性。

      标准普尔500成份股公司获利成长连续14季超过10%,本季可能戛然而止。景气循环本是常态,但最近有迹象显示,获利成长恐怕不只是降至8%-9%,更可能降至4%。分析人士表示,下个月全球股市将充斥利空,因此美股很难再视而不见。尤其是航空股,料将受油价攀升打击最重。另外,次级贷款风暴也构成美股利空的另一大因素。

      或将影响日国债拍卖

      摩根大通债券策略师Hitomi Kimura周五称,预计油价走高将推动10年期通货膨胀关联型日本国债拍卖结果,但拍卖可能不会特别顺利,因围绕伊朗的风险是否将长期持续仍不确定。

      周五早间公布的2月份日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并未对日本国债市场造成多大影响,因国债市场已经将该指数下挫的可能性考虑在内。该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0.1%。

      目前市场高度关注日本央行定于下周一公布的季度商业景气状况短观调查。然而,该调查的结果可能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看法,因投资者预计日本央行在夏季的议会选举结束前将维持利率不变。

      Hitomi Kimura称,鉴于短观调查结果可能不会造成较大影响,主力6月10年期日本国债期货合约下周预计将在134.00-134.20区间内波动。

      荷兰银行首席债券策略师Tatsuo Ichikawa表示,由于周一短观调查结果公布之后将不会有其他重大经济数据公布,将于下月初进行的一系列拍卖可能将对日本国债形成支撑。

      投资者等待定于下周进行的两次10年期国债拍卖,其中包括下周四10年期通货膨胀关联型日本国债的拍卖。

      “撤军法案”通过

      布什再陷

      “一个人的战争”?

      继美国众议院上周通过要求限期从伊拉克撤军的紧急战争拨款法案后,参议院29日以51票对47票的表决结果也通过了一项类似法案。这是民主党自今年年初重新控制国会后首次动用财政审批权制约总统布什的战争权力,意味着两党围绕对伊政策进行的斗争进入新的实质性阶段。由于布什明确表示要对这项法案动用否决权,双方的对峙可能演化为立法僵局。美国媒体认为,一场有关撤军和拨款的否决权大战一触即发,布什可能陷入“一个人的战争”。

      民意促成法案通过

      民主党得以在布什一再发出否决威胁的情况下成功推动限期撤军的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首先体现了强大的反战民意。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8日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9%的美国人支持国会提出撤军时间表。皮尤中心的一项调查也得出了同样结果。

      法案的通过也显示了民主党内部在对伊政策问题上初步统一立场,改善了多年来民主党人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犹豫不决”的不利形象。无论是在众议院还是在参议院对上述法案的表决当中,绝大多数民主党人都投了赞成票。

      从技术层面而言,民主党人此次将撤军时间与战争拨款“捆绑”在一起,加大了法案通过的几率。民主党人本月早些时候曾在参议院单独提出一项要求限期撤军的议案,结果未能通过。而此次表决时,共和党方面没有利用议事规程设置太多障碍,是因为一些共和党人不愿延误战争拨款的落实时间。

      根据有关程序,参众两院将召开联席会议统一法案文本。民主党方面表示,尽管两院文本中对于撤军时间的规定并不一致,但国会最终出台的统一文本必将包括得到多数民众支持的关于限期撤军的条款。《纽约时报》发表社论说,上述法案在国会的通过,再次显示了大多数美国人要求早日结束战争的迫切愿望。

      两党斗争日渐微妙

      根据程序,两院最终形成的统一文本将送交布什总统签署。如遭到布什否决,两院将分别进行投票,但均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票才能推翻布什的否决。由于民主党在国会的优势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很难争取到推翻布什否决的足够票数。如不能推翻总统否决,国会只能重新提出新的战争紧急拨款法案文本,再进行辩论、投票和送交总统签署。如果民主党和布什僵持不下,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形成立法僵局,战争拨款就无法及时发给前线部队。

      上述法案的主要使命,是批准本财政年度余下的半年中用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经费。布什政府称,如果法案在4月15日之前不能签署实施,前线美军就将“断粮”,届时国家将不得不从其他项目中暂时挪用款项填补缺额。据报道,由于国会要从30日开始复活节休假,因此两院要在4月15日前形成最终文本送交布什,几乎已不可能。

      这些情况使得目前这场围绕撤军时间的斗争十分微妙。民主党领导的国会和共和党政府都不愿背上“延误军饷”的恶名,因此都在尽量把责任推向对方。也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斗争的主动权随时可能易手。因此双方尽管剑拔弩张,但具体处理起来都十分小心谨慎。

      战争政策已遭否决

      正如《波士顿环球报》29日的社论所说,不管布什是否会真的否决限定撤军时间的法案,这一法案的通过本身就是对其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否决。然而,不幸的是,尽管民众和国会一再以不同方式敦促白宫面对现实,但布什政府仍未流露出“转向”意愿。

      从目前美国政局来看,布什政府在撤军时间上的顽固立场,将使其进一步陷入孤立境地。民主党人为了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必将继续利用民众对现行对伊政策的不满向白宫发难。

      由于布什政府不愿在战局最后一线希望破灭前及早收手,两党斗争还有逐步升级的趋势。然而,这却并非美国民众的期望,因为他们关注的是尽早结束战争的伤痛,而非两党相争的得失。

      (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