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冲基金并购
高盛“通吃”上下家
当Third Point纽约对冲基金,这一由丹尼尔罗布(Daniel Loeb)执掌的身价40亿美金的对冲基金,花费1.81亿美金购买Pogo制造公司(Pogo Producing Co)7.2%的股份时,它求助于高盛的经纪业务保证金账户。其后,罗布在Pogo的董事会中谋求席位,并要求这一休斯顿石油开采商出售自身。2007年2月,Pogo董事会公告称,他们已决定雇佣高盛在这一战役中捍卫自身权益。
无疑,这是个奇怪的悖论———但是它发生了不止一次。2005年,罗布花费2.29亿美金收购Massey能源公司(Massey Energy Co.)5.9%的股份。Massey 是美国第四大煤炭制造商。为了支付天价收购费用,在这一交易中,罗布动用了高盛与Bear Stearns的保证金账户。去年,罗布对Massey公司总裁Don L. Blankenship的福利表示不满,包括昂贵的私人飞机,公司支付的豪宅,以及董事会中为他的个人问题而设定的席位。2006年11月,Massey公司雇佣高盛“回顾战略机会”并帮助解决罗布的不满。
高盛经纪业务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并为对冲基金的收购业务筹措资金。这一业务已成为公司佣金和利润率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高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称,经纪业务贡献了22%的净收益,合计22亿美金。与此同时,高盛的金融咨询业务在2006年增长了35%,合计26%美金。为公司提供收购与反收购咨询成为投资银行佣金增长的另一动力。
高盛一方面帮助被收购方捍卫权益,一方面又为采取收购行动的对冲基金筹措资金,提供咨询,这一行为是否合适呢?“这并不冲突。”Lucas van Praag,高盛首席新闻发言人表示,“认为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冲突的观点,或是意图误导交易,或是对这项业务如何进行缺少基本常识。”
对冲基金投资中国
开始提高“精准”度
大型对冲基金在中国寻找投资机会时越来越倾向于私下商定投资项目,而不是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股票。
去年12月份,Tiger Global LP基金用7,200万美元购买了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aoye Group Co. Ltd.) 7.85%的股份。宝业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建筑设备生产商。在2月27日中国A股乃至全球股市纷纷下挫后,宝业集团的股价迄今已经下跌了7%。但Tiger Global LP仍未卖出该公司股票。为了以低于市价的成本购买后者的股票,Tiger同意持股1年以上。
Tiger并不是唯一一家对中国公司进行长期投资的基金。Citadel Investment Group和Och-Ziff Capital Management这两家资产达数十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也进行了类似的投资。今年,Citadel向在美国场外交易公告牌市场上市的两家中国公司投资了1.2亿美元。
管理着180多亿美元资金的Och-Ziff,去年7月向中国卫生控股有限公司(China HealthCare Holdings Ltd.)投资了1,500万美元左右。后者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专门向有意进军内地市场的医疗保健企业提供服务。
通过这种方式,对冲基金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购买中国公司很大比例的股份,这些中国公司通常只有很小一部分股票公开上市。成为股东后,对冲基金便能够对所投资的公司施加更大影响力。
对上述中国公司的股东而言,对冲基金的投资会稀释每股收益。但好处也显而易见:对冲基金提供了一种融资快捷、相对廉价的资本来源,提高了被投资公司的价值,有助于它们发展业务。此外,对冲基金持有股票的持久性意味着锁定期结束后立即抛售股票的可能性较小。
铜线生产商傅氏国际(Fushi International Inc.)的首席财务长Chris Wang表示,Citadel花6,000万美元购买了傅氏国际的可转换债券后,获得了该公司两个董事会席位和对该公司商业计划和年度预算的投票权。Citadel的投资帮助傅氏国际摆脱了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而去年,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和客户付款的惯例性滞后,傅氏国际发生了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亚洲私下股票交易的萌生反映了全球对冲基金业的发展趋势。许多对冲基金已不再钟情于快进快出的短线交易,它们现在往往大量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以便能够影响这家公司的经营决策,这种做法与私人资本运营公司颇为类似。
传统型基金对此也有兴趣。Templeton正在考虑批准旗下若干新兴市场投资基金对上市公司进行私下投资。但这种投资方式可能会带来投资赎回的问题。Templeton允许基金持有人每月赎回一次投资,但它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私下投资却有12个月的锁定期。两者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但事实上又是并存的。
(本报实习记者 郑焰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