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金融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广告
  • A2:上市公司
  • A3:上市公司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产权
  • A8:路演回放
  • A9:专版
  • A10:专版
  • A11:专版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投资基金
  • C5:营销
  • C6:互动
  • C7:投资者教育
  • C8:故事
  • C9:人物
  • C10:海外
  • C11:数据
  • C12:数据
  • C13:艺术财经
  • C14:艺术财经
  • C15:艺术财经
  • C16:艺术财经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产品
  • D4:钱沿周刊·广告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广角
  • D8:钱沿周刊·人物
  •  
      2007 年 4 月 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上证研究院
    戴蒙德模型融合宏观经济与微观行为
    全国社保基金将加大海外投资
    ■多声道
    “经济史坛推祭酒”———全汉升与中国经济史
    欧洲人巧用房贷 理顺财务思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史坛推祭酒”———全汉升与中国经济史
    2007年04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 捷

      

      近日追随老师研读中国经济史,渐渐熟悉了一个少有人提到的名字———全汉升。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北平史学界有好几个极为活跃的圈子。顾颉刚在燕京大学授课,办了份《禹贡》杂志,研讨历史地理;北大政治系教授陶希圣创办《食货》杂志,专研经济史和社会史。钱穆在《师友杂忆》中回忆说,这两份杂志对学生影响极大。他当时多讲制度史,于是也有学生撺掇他办份《通典》杂志与前两者抗衡,后来终于没有办起来。抗战爆发,那两本刊物也不得不停顿下来。

      《食货》杂志后来出过影印本,三年功夫即有厚厚几册。翻阅过程中,时不时会看到周一良、杨联升、何兹全等日后极有成就的史学大师的名字,但全汉升出现的频率更高,而且讨论的“寺院制度”、“行会制度”显然都是主编陶希圣竭力倡导的研究题目。

      当时我对全汉升还一无所知,后来在图书馆里读到他在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经济史论丛》和《中国经济史研究》,才知道实在他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领域里最最重要的人物。哈佛大学的杨联升曾赠他一首诗,概括他一生成就颇为精准:“妙年唐宋追中古,壮岁明清迈等伦。经济史坛推祭酒,雄才硕学两超群。”

      先说“妙年唐宋追中古”。我查阅全汉升晚年的论文集,发现他一辈子都没怎么谈论过先秦两汉经济史,只是写过一篇《中古自然经济》长文评述,表明他放弃这个时段的原因。马克思《资本论》在30年代开始全面翻译,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随之达到高潮。很多学者都热衷于讨论诸如“上古井田制是否存在”、“中国有没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可是全汉升的史观不尽相同。他赞同日本学者的研判,即唐宋以前中国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完全是“自然经济”,几乎没有自由流动和贸易的市场。

      而且上古资料多不齐备,到唐宋时期,经济史料才略略翔实可靠。陶希圣在《食货》中多次发出倡议,鼓励年轻人多做一些经济制度的资料搜集和考证工作,免得流于空发议论。全汉升另一位恩师,史语所的傅斯年亦倡导“动手动脚找材料”。这两位恩师的教导基本奠定全汉升一生的治学进路。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关于经济、社会的史料散布各处,耙梳整理的工作不仅需要史学和理论素养,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全汉升做了一辈子,又把这种学风传给学生王业键。王业键这些年来精心建设“清代粮价数据库”,未来“计量史学”籍此必有大的发展。

      后来我才知道,全汉升家境不好,在北大求学期间时时有辍学之虞。陶希圣爱才心切,鼓励他多为《食货》写稿,然后为他开支稿费。1934年,22岁的全汉升完成习作《中国行会制度史》,陶希圣立即推荐新生命书局出版,这才保证他在北大本科后两年的学费。全汉升很快成为陶希圣的得力助手,我们从陶希圣那个时期的《唐代经济史》等著作中不难看出全汉升的贡献。

      北大毕业以后,全汉升进了傅斯年主持的史语所,任助理员。不久抗战爆发,全汉升随史语所辗转长沙、昆明和四川李庄。在这段时间里,他一边深化原来的唐宋史研究,著成《唐宋帝国与运河》等书,一边把研究重点从制度转向物价和货币。唐宋以后,商品市场逐渐形成,货币作用也日趋显著。全汉升观察到宋代物价有几次大波动,从而影响到政治局势的变化。或许加上抗战时期恶性通货膨胀的切身体验,使得全汉升决意从价格史入手,对中国经济史做一全面梳理。这样,他慢慢进入了明清史的领域,而且“壮岁明清迈等伦”,很快做出一番成就。

      上世纪40年代,全汉升获得机会赴美访学。他在哈佛、哥伦比亚和芝加哥大学各待了一段时间,从游于厄什(Usher)、纳夫(Nef)等大师,又读到55巨册的《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一书,眼界顿时开阔。

      芝加哥大学经济史教授哈密尔顿(Earl J.Hamilton)1934年出版论著《1501-1650年美洲白银与西班牙的物价革命》,让全汉升深受启发,他由此也提出一项观察,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以后,在秘鲁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银矿。可秘鲁产出的白银绝大多数运到菲律宾,并且通过贸易输入了中国,使得中国银价大跌,粮价及其他物价大涨,改变了中国经济格局。几十年后,德国学者弗兰克以全汉升的这个观点推至极致,写成《白银资本》一书,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的核心,这一“后殖民主义”观点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在明清史领域,全汉升另一项开创性工作是他对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全汉升一直关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工业化是其中的关键。1908年,盛宣怀将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改为商办,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这是中国工业史上里程碑。大陆的盛宣怀档案迟迟不能解封,全氏颇不甘心,苦心搜集资料三十余年,1972年出版专著《汉冶萍公司史略》。近日,“能补史之阙、纠史之偏、正史之讹”的盛档虽已解封,但国内研究才刚刚起步。

      最后需得提一下全汉升的事功,即杨联升所谓“雄才硕学两超群”中的“雄才”。全汉升于上世纪60年代赴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开始像陶、傅两位师长一样致力中国经济史的基础研究。1975年担任新亚书院院长,1983年又担任新亚研究所所长,凡11年。这些年来,港台地区既有国学基础,又有实证方法,更有全球视野的经济史研究人才辈出,其中不能不说大有全汉升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