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金融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广告
  • A2:上市公司
  • A3:上市公司
  • A4:产业·公司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产权
  • A8:路演回放
  • A9:专版
  • A10:专版
  • A11:专版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投资基金
  • C5:营销
  • C6:互动
  • C7:投资者教育
  • C8:故事
  • C9:人物
  • C10:海外
  • C11:数据
  • C12:数据
  • C13:艺术财经
  • C14:艺术财经
  • C15:艺术财经
  • C16:艺术财经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产品
  • D4:钱沿周刊·广告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广角
  • D8:钱沿周刊·人物
  •  
      2007 年 4 月 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
    扩大消费对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作用明显
    ■看点
    ■编余
    宏观调控在稳健柔性中趋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扩大消费对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作用明显
    2007年04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彭志龙:高级统计师,本报特约撰稿人。
      □ 彭志龙

      理论与实践都表明,消费对第三产业的拉动程度要高于投资对第三产业的拉动程度,因此,提高消费率会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是一个一般性的定性推理,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量化。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确切地知道,提高1个百分点的消费率能够引起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多大的幅度?最近,根据我们研究的测算结果表明,提高1个百分点的消费率确实可以促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26个百分点。

      提高消费率可提升第三产业0.26个百分点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两个主要观察指标。其中,第一个指标是消费率。消费率的分子是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分母是支出法GDP。与消费率对应的一个指标是投资率。投资率的分子是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分母也是支出法GDP。

      第二个指标是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投入产出表,可以分别按总产值和增加值计算第三产业比重。为了与通常使用的指标一致,本文仍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来反映第三产业比重。

      其次,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模拟的是消费率上升1个百分点,同时投资率下降1个百分点,这会引起第三产业比重发生什么变化。在实际中,在消费率上升的同时,有可能会引起投资率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占GDP比例的同时变化。从宏观调控角度看,更希望在提高消费率的同时,降低投资率。

      针对这种情形,我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测算:第一步:根据投入产出表第二象限,计算提高1个百分点的消费率所增加的最终消费量(列向量);第二步: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为了满足这部分新增的最终消费量所要求增加的各部门总产值;第三步:根据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率,把部门总产值转化为部门增加值,并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四步:按照第一步到第三步的顺序计算降低1个百分点的投资率,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回落的数量;第五步:将提高1个百分点消费率所增加的第三产业比重与降低1个百分点投资率所减少的第三产业比重归并,则为所求结果。

      按照以上步骤,结合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出:提高1个百分点消费率(同时降低1个百分点投资率)可以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0.26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测算结果是以2002年的生产消耗结构、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为基础的。实践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三大结构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上述测算结果对现在来说只是一个大致参考。

      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除了受消费率影响外,还受其他多个因素影响。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观察这一问题。

      第一,扩大消费对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的作用要大于扩大投资的作用。这一常识性的论断可以借助投入产出表获得一个定量的证明。经测算,如果增加1个百分点GDP的消费量,且投资量不变时,第三产业比重可以上升0.51个百分点(当考虑同时减少1个百分点GDP的投资量时,第三产业比重只上升0.2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如果增加1个百分点GDP的投资量,且消费量不变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24个百分点(当考虑同时减少1个百分点GDP的消费量时,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26个百分点)。可见,扩大消费对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的作用要比扩大投资大一倍以上。

      第二,自1992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是上升的,消费率总体上是下降的。由核算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是上升的。分阶段看,1992-1996年,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为35.0%,到1996年,比重降到33%;1997-2002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02年,该比重上升至41.7%;2003-2005年,第三产业略有回落,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回到40%以下,为39.9%。

      但从总体上看,1992-2005年的第三产业比重是明显上升的,约上升了5个百分点。在此期间,消费率则在波动中呈相反的方向变化,1992年,我国消费率为62.4%,到2005年,消费率降至51.9%,下降了1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和消费率下降同时出现,说明除消费率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见表)

      第三,产业分工、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等因素也影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影响第三产业比重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分工、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

      首先,产业分工决定着生产环节中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消耗、相互提供状况。从投入产出表的第一象限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中需要消耗其他部门产值的数量,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每一个产业部门向其他部门提供了多少用于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数量。很明显,各产业在生产环节中对第三产业服务的消耗(需求)量直接影响着第三产业的比重。2002年,在总的中间(生产)消耗量中,第一产业提供的产值占8.5%,第二产业提供的产值占67.4%,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值占24.1%。这容易看出,在生产环节中,需求量的三分之二集中在第二产业的产品上,对第三产业服务的需求量不足四分之一。动态地看,我国生产环节对第三产业服务的需求比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逐步上升的。事实上,在1992年在总的生产消耗量中,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值占22.8%。

      其次,消费结构是消费需求的产业构成,就是为了满足一定数量的消费,各产业部门需要提供的产值份额。从2002年投入产出表看,我国的消费结构为:第一产业产值占14.8%,第二产业产值占26.4%,第三产业产值占58.8%。显然,消费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较高,接近60%。与生产环节情况类似,我国消费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也在上升。在1992年的消费构成中,第三产业服务量占40.1%,明显低于2002年58.8%的水平。

      再次,投资结构是投资需求的产业构成,是为了满足一定数量的投资,各产业部门提供的产值份额。2002年,我国的投资需求结构为:第一产业产值占10.6%;第二产业产值占65.2%;第三产业产值占24.2%。投资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例与生产环节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例大体相当。同样地,我国投资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也在上升。1992年的投资构成中,第三产业服务量占6.6%,大大低于2002年24.2%的水平。

      以上对比显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生产、消费、投资三个方面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例都在明显上升,从而使得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能够保持总体上的上升态势。

      四大研究结论:辨证看待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第一,提高消费率可以起到促进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作用,但程度有限。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表明,提高1个百分点的消费率可以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26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4个百分点的消费率,才能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1个百分点。可以设想,既使把我国目前约52%的消费率提高20个百分点,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其对第三产业比重的拉动效应也不过为5个百分点,即第三产业比重由现在约40%的水平上升到45%。显然,45%的第三产业比重还是偏低的。

      第二,影响第三产业比重的因素除了消费率外,还有产业分工、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等。对比历史资料容易看出,我国产业分工(生产消耗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例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而形成了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升的基本格局。

      第三,与日本相比,我国在生产消耗和最终消费中对第三产业需求比例明显偏低,但投资中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例高于日本水平。根据2000年日本投入产出表计算,在生产消耗环节,对第三产业服务的需求量为45.8%,比我国同一比例高20多个百分点;在消费结构中,日本的第三产业服务量占79.7%,比我国同一比例高近20个百分点。不同的是,日本2000年投资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例为16.7%,比我国同一比例低7.5个百分点。将生产消耗、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综合起来比较,我国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例明显低于日本,这也是当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原因所在。

      第四,不能简单地把第三产业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的高低与其生产消耗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以及消费率水平等多个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又受到它的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人为地拨高。因此,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必须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我国消费率与第三产业比重对比

    年份    消费率    第三产业比重

    1992    62.4     35.0

    1993    59.3     33.9

    1994    58.2     33.8

    1995    58.1     33.0

    1996    59.2     33.0

    1997    59.0     34.4

    1998    59.6     36.5

    1999    61.2     38.0

    2000    62.3     39.3

    2001    61.4     40.7

    2002    59.6     41.7

    2003    56.8     41.4

    2004    54.3     40.7

    2005    51.9     39.9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