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信息披露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商学院
  • B7:书评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货币·债券
    停停涨涨 人民币续写新高
    二季度将发行7期记账式国债
    央票发行收益率停止上升步伐
    准备金率再调 短期影响有限
    关注国债企业债利差
    波段操作 寻找短线套利机会
    复活节前汇市窄幅震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准备金率再调 短期影响有限
    2007年04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特约撰稿 梁福涛

      

      在货币流动性持续多增的情况下,预期之中央行再次常规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调后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5%。这和我们在3月份央行加息时对二季度货币政策趋势作出的预测是一致的。

      此次存款准备金上调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内外经济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二季度国际顺差依然继续高位,由此导致的货币流动性将继续多增;第二,二季度货币市场各类央票到期规模合计达9120亿元,流动性调控压力持续;第三,在过剩资金推动下,预计3月份银行信贷增长依然偏高。

      时隔约2个月后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直接冻结资金约1700亿元,同时也会影响货币乘数适当下降。由于调控幅度基本延续之前比较温和的步伐,而且主要针对到期和新投放的增量资金,因此此次上调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资金的直接影响均将十分有限。

      然而,在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调及利率连续上调的情况下,我们应重视政策连续调整带来的累积影响。我们在一季度时即已明确提出,今年央行将提前在一、二季度加大流动性调控力度,除了回笼增量资金外,还要进一步回笼原来过剩的存量资金。2007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存款准备金上调及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冻结资金高达11670亿元,预计约相当于外汇占款新增投放货币的1.7倍,有效回笼了大量存量资金。在存量资金逐步有效回笼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搭配提高带来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一是可能继续抬高货币市场利率,二是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银行贷款快速增长,三是资本市场的资金成本也会相对提高。

      从后续趋势看,在流动性继续多增的情况下,央行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引进货币掉期工具等继续回收过剩流动性,我们预计6、7月份时央行可能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外,进一步从货币结构上看,由于股市财富效应上升以及消费趋增等因素不会根本改变,二季度居民储蓄分流及存款资金的活期化也依然继续。因此,二季度资金面总体逐步趋紧的同时,依然维持总体有利于股票市场、不利于债券市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