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两则数据有些让人“瞠目结舌”:一则是,3月份沪深两市保证金存量增加了1400亿元,新增开户数达253.5万户;另一则是,私募基金的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亿,足以与公募基金相匹敌。看了这两则数据,对行情为何能持续天量运行,市场换手率又为何能连续创纪录,及“说故事”的题材炒作行情为何能生生不息应能恍然大悟。
前则数据隐含的是3月份新入市投资者的平均入市资金达5.52万元,反映出的是典型的居民储蓄大搬家景象。作用在行情中自然是:老的为了赢而出,新的为了赚而进,必然提高了市场换手率,且前赴后继“搬家”潮流也不断地推升了市场交易量的水平。新入市投资者崇尚价低,又爱听“故事”(本来就是听了财富的故事而进入股市的),这造就了“漫山遍野”的低价题材股行情。同时,行情抵不过“人比股多”,又“钱比价高”,从而使得低价题材股行情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乱砍乱伐”现象。观察这现象,眼前浮现的似乎是“涌动的人群在某山坡上四处淘金,而说故事的人却在路边卖牛仔裤”的景象。
后则数据反映出的是谁在“说故事”,又是谁在反复鼓动低价题材股的行情。由于大多数私募基金还是“作坊”形式,不具备专业机构等“正规军”的深度调研、金融工程,以及与上市公司“投行默契”的条件,也缺乏理性投资的金融工具装备,但他们更善于野战。同时,他们与公募基金的竞争力只能体现在取得比公募基金更高的收益率上,因此他们对收益的索求,面临的收益压力要比公募基金更大。反映在具体的投资行为上,无论行情高低与涨跌,他们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难以循规蹈矩。并且,由于在这一操作模式下他们所承受的市场风险要比理性机构大得多,因而具体的操作行为上往往比较“心狠手辣”。
行情被“乱砍乱伐”,私募基金高度膨胀,显示当前遏止流动性泛滥的紧缩性政策力度还不够。通过杭萧钢构事件的是是非非及其行情的复复停停,说明目前监管措施还太过仁慈且患得患失。虽然在市场资金积淀太深,且民间资本已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状况下,题材性行情还不会整体消亡,但已需要去伪存真且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