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C17:基金周刊
  • C18:基金周刊
  • C19:基金周刊
  • C20:基金周刊
  • C21:基金周刊
  • C22:基金周刊
  • C23:基金周刊
  • C24: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4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3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D3版:钱沿周刊
    高风险产品集体亮相市场
    旅行险登陆售票系统“机票+保险”可一站解决
    新品擂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风险产品集体亮相市场
    2007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覃珊珊

      

      每年的第一季度通常是各家银行抢占理财业务先机的最佳时间,今年当然也不例外。与以往一样,外资银行在外币理财产品上的创新步伐依然非常大,而中资银行中的中小股份制银行由于创新活力和动力较大,也推出了不少创新品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则基本不推出创新产品,以固定收益型产品为主打,并占据了固定收益型产品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江湖霸主”地位暂时不可撼动。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外资银行和中小股份制银行为了抢夺中高端优质客户市场造成的。纵观一季度市场上的各类浮动收益型产品,挂钩标的繁多、产品风险升高,都是其显著特点。

      挂钩标的多为海外资本市场产品

      第一季度的绝大部分产品,大多与海外的股票、基金、各类指数挂钩,因为这几类挂钩标的为投资者提供的想象空间很大,收益率远远高于银行储蓄定期存款和其他与汇率、利率挂钩的产品,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之所以今年涌现出那么多的股票挂钩型产品,本质原因就是海外资本市场的回暖和商品价格的不断攀升。全球流动性过剩、套息交易等使大量的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不断推高股价、商品价格、股票指数、商品指数,因此投资于股票、商品、指数等金融工具或金融衍生工具的基金收益率自然不断提升。在我国投资者仍没有广泛、灵活的外汇投资渠道的现状下,借道银行的理财产品,间接投资海外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以博取高收益,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式。

      在第一季度出现的产品中,还出现了一个让人满意的变化趋势:某些美元理财产品加入了人民币汇率保护机制。如某银行提供的汇率升值补偿每年最高可达8%,从目前各家银行的远期报价看,8%的补偿已经足够应付人民币1年的升值幅度。而这种加入人民币汇率保护机制的做法,应该是未来外币理财产品设计的大趋势,也是吸引客户的最大亮点。

      风险升高不适合保守投资者

      由于挂钩标的大多为股票或者商品,因此这些标的的市场风险较高,产品的整体风险也随之升高,并不适合投资风格保守的客户。举个例子,某类股票挂钩型产品需要挂钩的一篮子股票中的每一只股票,其最终价格在每一个观察日均要达到初始价格的130%,才能获取高收益;只要有1只没有达到,就只能获得很低的收益率甚至没有收益。对保守型客户而言,其最希望获得的是稳健的投资收益,那么收益率“上蹿下跳”、甚至为零的产品显然不符合其收益率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但比较遗憾的是,大部分与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挂钩的产品收益率的波动性都非常大。

      此外,第一季度的浮动收益型产品中,绝大部分都规定投资者没有提前赎回的权利,有些对资金的锁定期限很长,最长的期限为6年,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比较大。如果短期内赎回,需要负担较高的赎回费用,得不偿失,因此这类产品不适合短期内有资金使用需求或者投资风格摇摆不定的投资者。长期限的产品之所以锁定比较长的封闭期,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达到其长期收益率目标,因此投资者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做长期投资。如果对收益率要求、投资期限、资产配置方向等不明确,完全跟随市场的走势而变动,什么市场好就投资什么市场,则不适合投资此类产品。

      银行需给投资者更多指导

      不过,这些产品虽然挂钩标的花样繁多,但透明度却较低,投资者鲜有途径查询到挂钩标的的历史数据和资料,而且银行公布产品相关信息的频率较低。如某些动态资产配置的产品,在产品投资期间,投资者无法控制资产管理人对各类资产的投资风格和投资比例,国内绝大多数网站也无法提供准确、全面的表现数据,银行也只能每一个月或者每一个季度公布产品净值。这就造成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投资者购买产品时不得不将选择权交给银行的营销人员,由营销人员为其首先选择适合的产品,投资者自己很难参与到产品选择的过程当中。在产品投资期内,投资者再一次将投资的权利交给了挂钩标的的运作者,而且无法及时对自己资金的变动情况和产品市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营销人员也无法为投资者提供有效、全面、高附加值的售后服务。总而言之,整个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都比较迷茫,银行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比较少。

      而且,该类产品对投资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很多挂钩标的对于大部分国内投资者来说是闻所未闻,就更别提历史表现了。万一银行的理财人员无法清楚、全面地向投资者解释并分析产品结构以及揭示各类风险,很可能在产品收益率不理想的情况下,造成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纠纷。因此,购买这类产品前,不仅投资者要做到“胸有成竹”,银行也责无旁贷地具有培育、指导投资者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