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C17:基金周刊
  • C18:基金周刊
  • C19:基金周刊
  • C20:基金周刊
  • C21:基金周刊
  • C22:基金周刊
  • C23:基金周刊
  • C24: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4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6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6版:基金周刊
    盛世中国 基金公司的成长之路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盛世中国 基金公司的成长之路
    2007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高良玉
      赵学军
      王鸿嫔
      袁东
      

      主持人: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程培松

      嘉宾:

      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 高良玉

      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 赵学军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鸿嫔

      中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袁东

      主持人:在黄金年代里,怎样的发展路径对基金管理公司是最好的?

      

      高良玉:恪守投资道德关键在于培养专业性团队,恪守投资规律,尊重投资人利益,这才能使行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赵学军:关注公司自身与外部竞争基金公司的发展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基金公司自身的问题,关注持有人利益,关注可持续发展与风险控制;二是要关注基金公司所处的环境,包括基金行业的产业结构、销售结构、监管环境以及国际化竞争。中国正在成为更加国际化的国家,更加竞争与自由的市场环境,同样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王鸿嫔:黄金年代不会只有一年两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个长期过程,它依附着整个中国活跃的经济体。很多预测认为,到2010年中国GDP将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就不必在意市场的短期波动。对基金公司来讲,要先求好,再求大。当市场盲目时,基金不能盲目。

      我完全同意赵总的观点,基金业需要更大的舞台。我们面对的市场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基金公司从事的业务资产管理是我们希望有更大的业务空间,有更多元化的空间让我们更开阔的发展。

      

      袁东:政策开通,基金公司合伙制(如果实现这些),无论何时,无论股票指数上涨还是下跌,都是基金业的黄金年代。

      基金业绩与规模之争

      主持人:大基金对于目前的市场情况是有利的吗?如何应对?

      

      高良玉:大规模基金将成常态,基金管理面临挑战。

      事实上,大和小是相对的。2006年之前,基金市场的市值才3万多亿,目前已到13多万亿,可能很快会到20万亿。去年股票型基金平均规模在15亿左右,现在已达90亿左右。单个基金规模的增长与整个市场的扩容基本是同步的。随着证券市场市值的增加和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尤其是自去年以来,投资人对基金业的逐步认同,基金规模逐步扩大应该是个趋势。

      大规模的基金可能成为业界常态,这对基金业提出了挑战。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只有九年。在这九年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适应的是小规模基金的运作状态,不论从基金管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变化上,都面临新挑战。特别是一些新产品推出,基金投资可能不仅限于传统的股票投资,这对基金经理的能力也是个挑战。

      我个人认为,大规模基金出现后,在管理模式与投资模式上都会有些变化。首先,基金经理在投资选股上或许会更坚守价值投资理念。因为基金规模大了,如果是用短期的理念去选股,而不是长期投资的话,实际上基金经理的能力并不足以应付这么大资金规模的运作。这是个现实问题。

      其次,单个个股的精选或许将不能适应这样大规模的基金运作、组合配置,基于行业与宏观基本面的分析上会得到强调,只有这样才能够抓住整体的市场机会。

      还有就是流动性管理问题。当市场规模比较小时,出现波动与赎回,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卖股票来解决。但当大基金出现较大规模赎回时,单靠卖股票,或者是连续抛售股票,不仅将对市场带来很大的震动,也无法应对赎回潮。今年“2·27”行情,对基金公司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警告。如果平时对股票的选择,以及现金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话,可能会是一个问题。

      

      赵学军:需求决定供给规模,但不应影响业绩。我们可以先问这样一个问题:如今投资人对基金理财有这么大的需求,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不满足这样的需求吗?还是把基金规模做大,或者在市场上培养出更多的基金公司?

      我想举一个例子,19世纪初,雪铁龙公司一天只能生产10辆左右汽车,他计划把产能提高至每日200辆。大家都觉得不可能,但不到两年时间,通过生产改进却实现了。这告诉我们生产方式决定产出。

      基金给广大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新的投资品种。美国储蓄率低,很多美国人已把投资基金当做一种储蓄。如今基金给中国投资人也提供了这样的渠道。根据美国的经验,基金规模不决定业绩,事实上,美国最大规模的一只基金“AMERICANFUND”有1000亿规模,但收益是最高的。因此,对公司来说,业绩如何,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选股方法。

      公募与私募基金的人才争夺战

      主持人:基金业面临全行业的人才紧缺。最近私募基金发展迅速,从公募基金挖角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保护人才稳定,诸位有什么好办法?

      

      高良玉:股权方面的合伙制是公募基金的最高理想。但是从目前可行的角度来讲,我个人可以理解为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去私募基金。无论什么样的行业,采用什么样的措施,人才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要完善现有的激励制度,改革股权制度,或许可以缓解过度流动。

      但另一方面,人才的新陈代谢是正常行为,一个成熟的公司应该有培养人才的能力。从投资平台上来讲,也不能仅仅依赖一个人,单个人的流动不足以影响整个公募基金市场。

      

      赵学军:我觉得发展私募基金市场没有问题。关键是应该从主体开放渠道,大家充分公平竞争。一旦这一界限开放,将对市场格局产生总体的变化,

      

      王鸿嫔:从国际上看,上世纪70至80年代,私募基金赢得了大发展,最终发展成各类避险基金。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目前,从公募到私募有两个理由,一个是更有吸引力的收入,一个是公募基金的压力太大。当然,能从公募到私募,一般都是明星基金经理。

      从国际上看,这一流动的过程中,有些人是成功的,他能获得非常高额的收入。但是也有些不成功,最终回到公募基金,这时他的心态会更加平和,理解什么叫时世造英雄,什么是英雄造时世。对他来说,可能更适应时世造英雄。

      利益输送与股权激励

      主持人:能否运用管理社保基金的经验谈谈基金运作时如何避免利益输送?

      

      赵学军:输送从根本上是个动机问题。如果一个公司除了投资人之外,还存在另一个利益群体,便很难保证投资人利益至上。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最终成功的公募基金,要么是一个人所有的基金,要么是合伙制的基金。

      另一个方面要有一个合适的组织方式来保证投资人利益,保证监管。

      投资者教育

      主持人:能否简介一下如何进行投资者教育,让投资者了解风险?

      

      王鸿嫔:去年我在进行投资者教育讲座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投资者普遍认为我们的基金净值过高。我一遍遍解释基金净值其实不影响收益,以及大比例分红等手段对不同风格的基金将会产生的各种影响。我可以肯定的是,去年上投摩根旗下的股票型基金没有作拆分来降低净值,这并没有影响它们的规模。投资者是可以教育的,但是需要时间与耐心。

      

      袁东:个人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教育接触较少,理解不够,但是机构投资者比较理性,对市场的理解相对深入。对于目前的市场来讲,机构投资者选择基金,首先要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基金公司,目前的中国市场还没有发展到可以选择明星基金经理的程度。再下一步,可能是选择一个良好的总经理,投资跟随优秀的总经理的变动而变动。

      行业问题

      主持人: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提一个目前基金行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良玉:我希望投资者耐心一点,给基金公司与基金行业更多一点耐心与信心。

      

      赵学军:要让行业自己去控制与规范,而不是仅仅靠政府来约束。

      

      王鸿嫔:我们希望多元化的竞争,更多一些行业自律。我们的竞争行业,像银行、保险,市场化的进度也是蛮快的。这也会让我们感到压力,基金业渴望开放,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本报见习记者 郑焰 根据录音整理 未经本人审核    本版摄影 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