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C17:基金周刊
  • C18:基金周刊
  • C19:基金周刊
  • C20:基金周刊
  • C21:基金周刊
  • C22:基金周刊
  • C23:基金周刊
  • C24: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4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财富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财富人生
    无论贫富 政府埋单———关于英国医疗体制的问答
    冥冥中自有天算
    愚人节短信
    中产阶层的精神危机
    两元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产阶层的精神危机
    2007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韩浩月

      

      关于中国的中产阶层5年内将达2亿的消息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另一说法是10年内将达2亿。而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人数有5000万。不管哪一种说法更靠谱,反正都是一个让人将信将疑的数字———真的吗,不会吧?放卫星的吧?

      中国人小康才不过几年,一下涌现出这么多中产者,挺让人不适应的。按照国外的标准,中产者怎么也得有套别墅,两辆以上的汽车,每月有固定用于文化娱乐消费的费用……前不久我刚贷款买了辆轿车,马上就有人夸我,你挺厉害啊,这么早就中产了。此话不禁让我火冒三丈:房贷还没还完呢,加上车贷以及孩子未来的教育费,三座大山压在身上,放你那儿你敢说自己是中产吗?

      我怀疑数量吓人的中产都是这么“造”出来的。当然,中国现在也不缺富人,其财富足以保证过上超过中产几倍以上的生活水平了。钱不是问题,先把中产的帽子戴上,慢慢挣。让人担忧中产掺水的是,当下国内中产阶层的精神生活。的确,在物质上,他们或许达到了中国特色的中产水平,但中产绝不是简单以财富来衡量的,工作之外的事物,才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家庭是否中产的真正参照。

      所谓工作之外的事物,无非是休闲、娱乐、社交……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虽然对中产者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这只能说中产者在生活品味上有层次上的差别。但中国的中产者,即便有强烈“恶俗”一把的愿望,也难有“娇柔做作”的时间和精力。他们被弥漫在身体四周的浮躁和焦灼感包围,他们的中产大多是以牺牲休息时间和身体健康交换而来的,且没有稳定感和持续性。

      在新的经济变革期,中产阶层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这根顶梁柱不崩塌,就基本没什么大事儿。虽然在经济上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参与社会生活上,中产者的谨小慎微和对社会问题的冷漠态度,让这个阶层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我接触过一些所谓的中产者,这完全是一个内心封闭、壁垒森严的群体。他们压抑着自我感觉,对外界保持本能的警惕与排斥,用俗常的人际交往很难顺畅地建立信任关系。坐地铁时,我更喜欢和进城的农民工兄弟挤在一起———他们不会因为一点磕磕碰碰对你流露出厌恶的表情;而那些衣冠楚楚者,则像一只只竖直了刺的刺猬。

      中产阶层正在经历一场精神危机,如何为自己找准定位迫在眉睫。人应该朴素、自然地活着,这与财富的多少无关,而与健康的心态密切相连。如果不能清醒且及时地改变对外界的认知,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开放自己的内心,那么中产者早晚会在外界压力和内在焦虑的双重挤压下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