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C17:基金周刊
  • C18:基金周刊
  • C19:基金周刊
  • C20:基金周刊
  • C21:基金周刊
  • C22:基金周刊
  • C23:基金周刊
  • C24: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4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财富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财富人生
    无论贫富 政府埋单———关于英国医疗体制的问答
    冥冥中自有天算
    愚人节短信
    中产阶层的精神危机
    两元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无论贫富 政府埋单———关于英国医疗体制的问答
    2007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周其仁

      

      前不久到伦敦开会,就便与几位老朋友和同学见面。会议的话题是信息和通讯,可大家谈得最多的却是医疗。知道“英国医疗模式”正在国内升温,闲谈中就请教英国医疗制度的实际情形。事先要说明,下文不过是我自己在闲谈后的笔记,因此所有可能的误差———事实的和文字的———概由笔者负责。

      问:你们在英国生了病,怎么获得医疗服务?

      答:如果不是很急的毛病,一般先约GP就诊。所谓GP,就是“General Practitioner”(“通用的家庭医师”),他们通常在遍布英国城乡的社区诊所工作,很方便的。至于急诊,就要到医院。

      问:就是说,英国医疗机构分为社区诊所和医院?

      答:是的。前一类就是Community-based primary health care,即社区为基础的初级卫生保健,后一类是Hospital-based specialist services,即医院为基础的专门医师服务。除了急诊,英国医院还设有很多不同的专科,接受社区诊所GP的转介(refer)。比方我腹部觉得不适,约了社区的GP看,要是社区大夫觉得问题比较严重,就转介给医院的专科大夫,作进一步的诊治。当然,社区大夫觉得有把握治疗,就在社区诊所解决问题。

      问:无论看社区大夫、急诊,还是专科大夫,都是免费的吗?

      答:可以都是免费的。就是说,在英国无论你是穷是富,无论到社区看GP、挂急诊,还是由社区大夫转介给专科大夫、甚至住院和生孩子,私人都无须付费就可得到医疗服务,这些费用全部由英国政府埋单。

      问:你们是说,英国政府用税收为全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答:差不多是吧,正式名称叫“国民健保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这个NHS既然叫“国民健保”,就是政府用库房的资金,支付全体国民健保服务的开支,包括系统内所有社区诊所和医院的设备设施、医护用品、大夫和护士的薪水等等。

      问:药费也全包吗?

      答:英国实行“医药分家”,NHS覆盖全民医疗保健开支,但不含药费。大夫开了药方,患者要到独立于医院的药店购药,药费由个人负担,但低收入者、未成年人和老人的药费,也由NHS支付。为防止类似过去国内公费医疗乱开药的问题,由NHS负担的药费部分,患者也要付一点,比如每种药付几英镑之类。

      问:1989年5月我在英国小住过一段时间,知道外国人,包括世界银行雇员这样的高收入者,短期在英国出差,看病也不用掏一分钱。现在英国还是那样慷慨吗?

      答:过去不清楚,现在不是了。我们来了以后就是这样的:除非你来自英国的“医疗互惠国”(with reciprocal health agreements),或者你是来英修习课程6个月以上的外国学生及其眷属,其他外国人在英不能享受NHS,而必须购买专门的医疗保险。当然,急诊是可以免费的。去年接待过国内的同胞,在英国有点感冒就想打点滴,自作主张打急救电话,结果救护车来了发现人还都站在那里。英国医护人员挺好的,说你还站得好好的怎么可以看急诊呢,快躺下!躺下到了医院,治疗就免费。

      问:这样看,NHS覆盖了全部本国居民和外国正式学生的医疗健康保障,再加上所有在英人士可能的急诊费用,就是不全包药费,加到一起也不是小数目。一共要花多少钱?

      答:每年都有报告。记得2002-2003年度NHS共花费了680亿英镑(约等于9520亿人民币,以英国人口5987万算,人均NHS开支15900元———笔者注),占当年英国GDP的7.7%。这几年NHS开支每年都在涨,根据工党政府的“10年改善计划”,到2007-2008年度NHS要增加到900亿英镑,占GDP9.4%。所以英国国内政策的头号问题,永远就是NHS,增加开支还是减少开支,每次大选都吵得昏天黑地。

      问:但是对英国百姓而言,反正看病不要自己花钱,对不对?

      答:也不完全。以我为例(说话的是一位在英国大学任教多年的华裔教授),全家都可以免费享受NHS,但我还是每月花100英镑,为自己和太太买商业性医疗保险。

      问:不是可以免费看病吗,为什么还要自掏腰包?

      答:也许正因为免费,NHS的需求就很大,供给总不足。特别是一些专科治疗,排队等候的时间太长了,你怕耽误,就自费另买一份保险。还有一种情况,社区大夫认为你的病不需要转介,而你不放心,想及时找更好的专科医生看。这些商业医疗保险,不是政府强制,而是市场行为,几家彼此竞争,服务不错,价格也不算太贵,所以不但伦敦城(金融业)和企业界的高收入层选用,不少教授、中学老师、秘书等中产家庭也选用。反正品种多,你可以按自己情况选合适的。

      问:买了商业医疗保险,到哪里看病?和美国一样,要到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和医生那里求诊吗?

      答:差不多。商业医疗保险指定一批私立医院和私家开业医生,为客户服务。但是英国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它的NHS系统里的许多医生和医院,也都被商业医疗保险选中,签有服务合同,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问:噢,一身二任呀!你们是说,一个政府出资的NHS医生或医院,也可以与商业保险公司定约,有偿为购买保险的患者看病?

      答:是的。这个面还不小:差不多所有好一点的NHS医生,都进入商业医疗保险的医师名单;有的还为好几家保险公司服务。这就带来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一个医生,既是NHS大夫,也是商业医疗保险的大夫———完全取决于患者以什么身份去约见他:以可以免费享受国民健保权利的英国居民身份呢,还是以购买了商业保险的客户身份。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验(讲此话的是一位在伦敦城上班的英国人),“在同一地点约见同一位医生”,只不过第一次是用NHS卡约,第二次是用医疗保险卡约。

      问:你可以免费用NHS身份求诊这位医生,为什么还要花钱买了保险再见同一个医生?

      答:第一次用NHS身份约见这位医生,足足等了4个月。第二次以保险客户身份,打电话的第二天就排上了!4个月并不是最长的。在有的地方、看有的疾病,NHS要等更长的时间(一位同学念出他们学校关于NHS的说明,“从家庭医生转诊到专科医师,等候的时间可以长至12到18个月”;她的评论也有意思:人家是真的排队,谁也不例外,HNS大夫的老子来,也照样要排队)。你要是觉得等不起,就出一个保险价吧。当然还有医生质量问题,因为NHS给付的薪水不高,英国不少医生、护士外移他国开业,结果英国便从印度、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前英联邦国家,大量引进前英国人开设的医护学校的毕业生到英开业,使得NHS一部分医师的质量不那么高。

      问:同一个NHS医生承担着公、私两种职能,会不会角色冲突?

      答:总有一点。BBC有过一个调查,NHS大夫的75%时间为NHS病人看病,25%为私人保险病号服务;但是收入方面,正好倒过来:NHS医生的75%收入来自商业保险的给付,25%来自NHS薪水。不过,它的体制也有公、私互补的另外一面,就是好的医生护士,可以从商业保险那里得到追加收入,弥补NHS系统相对比较低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大夫,要不是在NHS里服务好、医术高,商业医疗保险也不会来选你———这也就激励刚出道的医师努力工作。当然,英国还有一套管制办法,防止严重的利益冲突。

      问:有意思,政府全包,私人还是愿意自费看病。这部分非NHS的医疗有多大?

      答:伦敦城和大企业都是公司和雇员共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大学、中学教职工看自愿,我们前后左右不少都有;政府雇员也有买的,但人数好像不多;学生年轻,而且大学医院一般比较好,所以几乎没有人买。(经查,2002-2003年度全英私人医疗健保开支占GDP的1.2%,换算下来约占全部医疗开支的15%———笔者)。英国私人医院也不少,一个统计资料称,NHS有93家医院,大的商业医保如BUPA系统,也有34家医院,BMI系统有44家医院;全英私人医院共有11200张床位。

      问:就是说,英国在体制上由政府用税收资源为全民提供医疗保健,但由于NHS的排队和大夫质量等因素,部分居民还是自费购买了公费以外的医疗服务。所以在事实上,英国医疗体制并不是政府和公立包办,而仍然是公、私医疗组织和机制并存、合作与竞争?

      答:是这样的。至于未来的变化,英国改革NHS的呼声也很高,国内千万不要饥不择食地搬一个自以为是的“英国医疗体制”回家,过不了两天发现人家又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