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C17:基金周刊
  • C18:基金周刊
  • C19:基金周刊
  • C20:基金周刊
  • C21:基金周刊
  • C22:基金周刊
  • C23:基金周刊
  • C24: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4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美国反补贴大棒是对自由贸易的讽刺
    “大非”减持:既要鼓励创新 也要设置“高门槛”
    任志强和张广宁谁懂政治
    跨行查询收费虽终结 银行两大损失难估量
    药企行贿应依法惩处
    价格联动机制本质是垄断企业“遮羞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反补贴大棒是对自由贸易的讽刺
    2007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美国等发达国家爱标榜自由贸易,但这种自由贸易从来是有条件的,都是只对别人,而不对自己。中国的遭遇清楚地说明了,以欧美为主导的所谓贸易自由化是有着双重标准的,即对自己的优势产业主张自由贸易,让大家都打开大门,而当自己的劣势产业遇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时,则强调“公平贸易”,关上自己的大门,重回贸易保护主义老路。

      □邓聿文

      

      前不久刚对中国举起“反补贴”大棒的美国,日前又自行确定了一份贸易“黑名单”报告,将矛头指向中国等贸易伙伴国,并称美国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促使这些贸易伙伴改变对美国产品的“歧视性做法”。

      截至目前为止,美国已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下达了61个反倾销和反补贴命令,而美国商务部上周五对中国铜版纸征收反补贴关税的举动,更是美国23年来首次向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关税。此举不仅势必加剧中美贸易摩擦,而且对美国自诩奉行的自由贸易精神不啻是一个切实的讽刺。

      美国等发达国家爱标榜自由贸易,但这种自由贸易从来是有条件的,都是只对别人,而不对自己。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真实世界还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而国际贸易往往是国家利益博弈的载体。当一国政府迫于国内政治压力,特别是受进口产品冲击大的利益集团和反对党的压力时,顶着外国政府贸易报复甚至是损害双边关系的压力挥舞起反倾销反补贴大棒,也就很正常。即使“贵”为美国,也有一些薄弱的产业。所以,其商务部长古铁雷斯才宣称要“继续承诺为美国厂商、工人和农民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其共和党众议员菲尔·英格利士才会表示反补贴法案会是更强有力的对华贸易政策工具,期待以此来遏制中国的出口和制造业的增长。

      自由贸易是由英国在18世纪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学说。该学说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致力于它所具有优势的领域,并就其他需求与他国进行交易。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发展它的比较优势,那么整个世界会达到最高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每个国家都可以分享更大的全球经济的蛋糕。

      客观来说,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原则,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后进国家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但这个理论的缺点在于“孤立、静止、片面”地对待发达———不发达经济之间的分工问题,就此而言,它是“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不了长期经济发展问题(比如说,解释不了日韩等国的高科技产业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所以,它实际上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武器。按照这个理论,在全球化条件下,后进国家就没有追赶和后来居上的可能,只能宿命地被动服从于“客观规律”,即现有的世界分工格局。

      所以,尽管自由贸易确实优于贸易保护,但迄今为止,纯粹的“自由贸易”没有在世界上实行过一天。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表明,保护贸易是他们事实上实行的贸易政策,是西方国家实行工业化和保护本国经济的重要手段。经济学家盛洪就曾以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贸易为例,证明英国的“自由贸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划时代谎言。再看中国,入世六年,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6年前的3.9%增加到现在的8%以上,共进口2万多亿美元的商品,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10%左右。但与此相伴随的是,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阴云下,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贸易摩擦从个案转向体制层面;摩擦领域逐步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展,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其他产品延伸;从反倾销向多种贸易保护手段扩展,使用了包括特保条款、337知识产权调查、环保标准等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手段;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等等。

      中国的遭遇清楚地说明了,以欧美为主导的所谓贸易自由化是有着双重标准的,即对自己的优势产业主张自由贸易,让大家都打开大门,而当自己的劣势产业遇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时,则强调“公平贸易”,关上自己的大门,重回贸易保护主义老路。

      总之,自由贸易从来是以国家的利益为旨归。中国在只强调“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全球化”中或许是赢家,但我们不能自我陶醉在“自由贸易”中,要警惕发达国家高唱“自由贸易”的大调而行贸易保护之实,并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可能被“边缘化”的国家利益,重新审视我们的贸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