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行业研究
  • B7:产权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股民学校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股民学校
    “金融生态城市” 仍要提升金融制度、文化、价值观
    本报股民学校 “财迷”俱乐部招收会员中
    私募公募 奇正之变
    股民学校上证基金大学
    放大作用显现 套利慎防风险
    申购基金后多余资金是否冻结
    本报举办初级股民培训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生态城市” 仍要提升金融制度、文化、价值观
    2007年04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华林证券 刘勘

      

      在近日举行的被称为中国金融界“奥斯卡”的“中国金融大典”上,深圳入选2006年中国六大最具国际化金融生态城市。深圳市长许宗衡被评为2006年六大“中国首席金融市长”之一。

      “中国金融大典”是由中国金融网和搜狐财经、CCTV经济频道、金融界、腾讯财经、中华网联合主办的“2007中国金融形势分析、预测与展望专家年会暨第三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中的一项活动。10多位政府要员,60多位中外金融专家、学者,300多位金融家和知名企业家,以及100多家中外知名媒体的记者,共1200人参加了此次一年一度的金融盛会。据介绍,相关评选活动从2006年9月一直到2007年2月20日结束,历时5个月。今年有100多个城市参与金融生态城市评选,最后选出6个“2006中国最具国际化的金融生态城市”和“30个中国最具魅力的金融生态城市”。

      作为深圳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金融业,其各类金融机构150余家,网点2000多个,从业人员10万,2006年末全市金融总资产高达1.61万亿元。2006年深圳金融业规模迅速扩大、效益大幅提高、市场活力显著增强,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运行指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实现了6个突破:一是各项存款突破1万亿元大关;二是资本市场成交量突破3.5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三是资金流动总规模突破30万亿元,占全国的1/10;四是金融业利润突破200亿元,共实现税前利润248亿元,创历史新高;五是金融总资产突破1.5万亿元,年末达到1.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9%,全国排名第四;六是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0%,预计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将达10.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9%,十年来首次超过GDP增速。

      由于深圳金融机构门类齐全、网点密集、产品丰富、科技水平和服务层次较高,人均银行卡拥有量和刷卡消费额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是深圳全面提升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强化诚信观念、法制意识、金融调控效果,保持了深圳金融体系安全稳健、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从而塑造成最适宜金融发展的城市之一。

      2007年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将获得国民待遇,外资参股比例限制事实上会逐步失去约束力,由于短期内无法快速建立网点的外资银行,将放开手脚通过谋求中资金融机构部分股权,进而将中资银行现有客户和网络资源据为己有。可以预见银行控制权之争将要升温,外资对深圳中小银行控制权争夺将会异常火爆。

      外资银行为加快本土化进程中无法实现控股情况下,获取银行牌照意义已经越来越小,由于业务限制越来越少,分支机构越来越多,更大意义是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现有客户资源和网点等,以战略投资者身份介入深圳中资银行,致使客户资源和网点为其所用,如美国新桥以17.89%的股份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花旗并购入股广东发展银行,以达到充分利用深发展和广发行在深圳及其他地区客户资源和网点的目的。

      由于我国的信用体制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现在贷记卡中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微乎其微,信用卡消费4%,美国25%,相比信用卡有40%以上预留空间,是中外资银行在深圳信用卡市场激烈竞争的领域。信息化改变经济生活,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互联网对最传统银行产业带来革命,从银行体制、模式、理念,包括工具、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银行电子商务和网络,通过整合网络经济资源,推出金融平台,让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在一个平台上,银行起支付作用。因所有商品交换,都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见银行支付职能非常广泛。银行是信息中心,又是信用企业,用信息化改造传统银行,与外资银行几乎在一个起点上,无论是大银行、小银行、老银行、新银行,都没有多大差距,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应该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谁跑得快谁就可以占领先机。招商银行一卡通虽是深圳信用卡消费市场领跑者,但是新桥控股深发展与GE合作,建立VIP俱乐部策划财富管理新格局,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迹象。

      中外银行在深圳展开竞争,首先是存款业务竞争,这是银行基础业务。其次是贷款业务竞争,其竞争重点在贷款批发业务,尤其优质批发客户争夺,如三资企业、外向型企业、跨国经营企业等。零售业务是外资银行在消费信贷领域的主攻对象。再次是中间业务竞争,中间业务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银行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业务拓展重点,目前外资银行在深圳国际结算额占进出口结算总额30%至50%,就可见一斑了。

      国民待遇下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加大,迫使深圳本土银行要提供更多支持和优质服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成为商业银行优良信贷客户,随着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数量增加,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金融业务,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银行国际结算、国际卡收单和信用证业务需求增加,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深圳商业银行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外资银行在高端客户理财、私人银行、零售业务、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和托管清算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是深圳中资银行的“短板”,但是银行零售业务和表外业务已是深圳本土银行与外资银行激励竞争领域。由于市场大且是发展方向,必然引发金融创新空前活跃。过去很多品种深圳本土银行没做,都是外资银行做,现在深圳中资银行开始做了,比如保底业务、仓单质押、外汇票据买断等。这些金融创新本身是把双刃剑,在促进金融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因此深圳必须建立一个完善业务创新的监管体系,以规范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业务创新行为,加强风险控制与监管,尤其要强化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

      金融生态(制度)渐变有一个量变到质变过程,深圳金融业改革提速不可回避本土金融体制与文化环境等深层次问题。根据日本和韩国金融改革经验,深圳金融业能否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以及获得“最具国际化金融生态城市”之际得到再提升,将有赖于超越技术层面,关注制度和文化及价值观变革的抉择,整个社会对新金融制度、新文化、新价值观建立的清醒认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