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天下
  • 9:时事·海外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2版:谈股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2版:谈股论金
    银行股短期有上涨动力
    4月行情:估值与流动性面临考验
    站上3400 可看得更高
    把握行情平衡才是关键
    绩优蓝筹股带领大盘上涨
    短期注意回避两类个股
    “泡沫”之争缘何偃旗息鼓
    震荡回落可能性增大
    短线仍将维持强势格局
    天量震荡换手 力推股指攀升
    绩优蓝筹股成新盈利热点
    资金新目标: “小公司大集团”
    蓝筹股业绩增长超预期
    蓝筹估值优势支撑大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泡沫”之争缘何偃旗息鼓
    2007年04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市场研究总监 桂浩明

      

      今年年初,当股指向2800点一线推进的时候,围绕股市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论开始出现,到全国“两会”前夕,随着股指进一步向3000点靠拢,这一争论更是达到了白日化的程度。不但境内各行各业很多人士参与了讨论,境外也有不少人在议论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股市的“2·27”暴跌也可以视为市场对“泡沫”之争的一个比较激烈的反应。

      但是,进入3月份以后,尽管股指继续走高,以至突破了3000点,到现在又站上了3400点,可有关“泡沫”之争却明显降温。时下,媒体上已经鲜见有关股市泡沫的议论,一些曾经热衷于抨击中国股市存在严重泡沫的中外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现在也是三缄其口。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股指一路上涨,使得泡沫论失去了市场,人们现在把它作为一个反向指标而不再予以认真的理会。这种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毕竟,泡沫论的基础是股指涨得太快,市场市盈率偏高以及成交过于活跃。而这些情况,应该说现在比前一段时间更突出。按常规来说,如果说在2800点时有泡沫的话,那么在3400点的时候,泡沫一定是更大了。无疑,这个时候对于“泡沫”的争论,理应更激烈,也更深入。

      那么,现在“泡沫”之争偃旗息鼓,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这里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出乎人们的预料。年初时,那些认为股市泡沫很大的人,其依据是2005年上市公司的业绩数字。当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只有三分之一符合国际标准,仔细一看,其分析数据也是前几年的。以过去的数据来评判现在的市场,自然会感到股市泡沫很大。而当时也因为不可能获得2006年上市公司的完整业绩数据,因此也就有了展开争论的条件。但是,现在的情况则不同了,从已经公布的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来看,大幅增长已成定局,于是那些曾经高企的市盈率,如果用新的指标衡量,都会一下子大幅下降。还有,从日前披露的部分上市公司2007年一季度业绩快报来看,这种高增长的态势还在延续,这就再度启发人们:如果以股市动态市盈率来看,现在的平均水平并不是很高的。由于业绩高增长,带来了投资者对相关股票的热烈追捧,并且形成了成交不断放大的局面,这应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去争论股市是否存在很大的泡沫,就显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换言之,也可以说是上市公司出人意料的优良业绩,化解了股市的“泡沫”之争。

      回头来看,从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由于在制度上解决了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分歧,从而为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创造了条件。这种源于制度变革所带来的业绩提升,其力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现在又在推进的央企整体上市以及大股东注资等,则为上市公司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从而使得其业绩增长的前景更为明晰。而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改变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原有面貌,也改变着资本市场的原有格局。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过去的思路,以某些静态的指标机械地评判市场泡沫,确实是不合时宜的,难免给人以僵化的感觉。股市泡沫论在现在失去了市场,也不再吸引投资者的眼球,其内在原因也就在此。

      当然,如果股市长时间地快速上涨,股价明显超出了正常水平,市场出现了很多不理性操作的现象。那么在这个时候,相信有关“泡沫”之争还会再起,并且必然会成为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这和年初的状况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也因为这样,所以现在的投资者恐怕不屑于“泡沫”之争,因为他们根据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看到现在的股指尽管位置不低,但依然有着相应的安全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