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
  • 7:天下
  • 8:产业·公司
  • 9:上市公司
  • 10:专栏
  • 12:信息大全
  • 13:信息大全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0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0版:专栏
    让慈善随分享意识融入人心
    住房承载着社会价值认同与责任
    借奥运之机 请多包容汉服
    我为什么要买克隆产品?
    烦恼基金:舢板VS航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烦恼基金:舢板VS航母
    2007年04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倪金节

      财经评论员 媒体专栏作者

      如今买基金也得摇号了,且中签比例越来越低: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限额发行100亿,一举创下900亿的认购天量!面对着如此火热的基金行情,一些业绩出色的明星基金却很“烦恼”,不管怎么说,在沪深A股市值仅占GDP60%左右份额的市场容量下,“肥胖基金”翻起身来很是不易。暂停申购、转换转入、大比例分红或拆分的背后,基金公司心态很微妙。

      起步至今不过9年时间的中国基金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在其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单只基金究竟以怎样的规模为宜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基金规模与业绩之间,究竟是呈现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就连同一家机构研究人员的结论竟然也大相径庭。2005年,沪深A股市场一片低迷之际,银河证券一名研究员分析2001至2004年股票型基金规模与净值增长率关系,得出了基金规模越小,业绩越好的结论。而随着2006年全流通改革的逐步推进,资本市场走出一波红红火火的行情之后,银河证券的另一名研究员在今年初提出了别一种观点:基金的规模变动特征,与其投资管理业绩正相关,而且鲜明地体现在运作时间较长的基金上。基金规模和业绩究竟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看来还真很难定论。

      基金管理公司的收入基本取决于基金的管理费用,而基金的管理费用与基金公司的整体规模又直接相关。或许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基金规模与业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向关系。因此,基金经理往往并不倾向膨胀单只基金的规模,而基金管理公司为了追求收入的增加,常常有追增基金规模的需求。基金是求“大”,还是追“小”,的确让人费思量。

      由于国内流动性的过剩相比于其他经济体更为严重点,加上国内投资渠道狭窄和利率偏低,将近20万亿的居民储蓄通过基金的途径进入资本市场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随着居民“买基”情绪的高涨,基金公司的规模也随之膨胀,“巨型”基金层出不穷,消化不良的迹象日益显现。

      基金经理们一般认为,若想业绩领先,必须控制基金的规模,通常是在30亿以内。特别地,在市场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当迅速扩大的基金规模遇到市场行情调整时,会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而此时巨量资金的涌进涌出对基金行业杀伤力巨大。鉴于目前沪深A股市值的规模,数百亿基金的持仓选择毕竟有限,唯有长期持有那些大盘蓝筹股,才能保证自身基金的净值稳定。这样的被动局面,当市场遇到大幅度的调整行情之际,基金调仓只会让下跌雪上加霜,此时基金真正面临着“进”也不是,“退”也不成的尴尬局面。

      虽然并非所有的百亿基金业绩都排名落后,但是少有百亿基金表现很优异。从这几年实际运作的效果来看,百亿基金往往是“盛名之下,业绩其实难符”。于是诸多基金“不想长大”也就成了必然,与其背负着“肥胖基金”的“盛名”,不如“瘦身”后做点实实在在的业绩,毕竟大多数基金还必须靠“天”吃饭的,保持骄人的增长业绩才是立身之本。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居民的收入也将相应增加,而股市规模却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基金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烦恼自然会越来越多。在规模和业绩之间,基金恐怕还将不断地在“痛苦”中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