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步至今不过9年时间的中国基金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在其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单只基金究竟以怎样的规模为宜一直是各方争论的焦点。基金规模与业绩之间,究竟是呈现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就连同一家机构研究人员的结论竟然也大相径庭。2005年,沪深A股市场一片低迷之际,银河证券一名研究员分析2001至2004年股票型基金规模与净值增长率关系,得出了基金规模越小,业绩越好的结论。而随着2006年全流通改革的逐步推进,资本市场走出一波红红火火的行情之后,银河证券的另一名研究员在今年初提出了别一种观点:基金的规模变动特征,与其投资管理业绩正相关,而且鲜明地体现在运作时间较长的基金上。基金规模和业绩究竟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看来还真很难定论。
基金管理公司的收入基本取决于基金的管理费用,而基金的管理费用与基金公司的整体规模又直接相关。或许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基金规模与业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向关系。因此,基金经理往往并不倾向膨胀单只基金的规模,而基金管理公司为了追求收入的增加,常常有追增基金规模的需求。基金是求“大”,还是追“小”,的确让人费思量。
由于国内流动性的过剩相比于其他经济体更为严重点,加上国内投资渠道狭窄和利率偏低,将近20万亿的居民储蓄通过基金的途径进入资本市场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随着居民“买基”情绪的高涨,基金公司的规模也随之膨胀,“巨型”基金层出不穷,消化不良的迹象日益显现。
基金经理们一般认为,若想业绩领先,必须控制基金的规模,通常是在30亿以内。特别地,在市场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当迅速扩大的基金规模遇到市场行情调整时,会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而此时巨量资金的涌进涌出对基金行业杀伤力巨大。鉴于目前沪深A股市值的规模,数百亿基金的持仓选择毕竟有限,唯有长期持有那些大盘蓝筹股,才能保证自身基金的净值稳定。这样的被动局面,当市场遇到大幅度的调整行情之际,基金调仓只会让下跌雪上加霜,此时基金真正面临着“进”也不是,“退”也不成的尴尬局面。
虽然并非所有的百亿基金业绩都排名落后,但是少有百亿基金表现很优异。从这几年实际运作的效果来看,百亿基金往往是“盛名之下,业绩其实难符”。于是诸多基金“不想长大”也就成了必然,与其背负着“肥胖基金”的“盛名”,不如“瘦身”后做点实实在在的业绩,毕竟大多数基金还必须靠“天”吃饭的,保持骄人的增长业绩才是立身之本。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居民的收入也将相应增加,而股市规模却难以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基金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烦恼自然会越来越多。在规模和业绩之间,基金恐怕还将不断地在“痛苦”中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