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6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D6版:钱沿周刊
    小企业与银行定情记
    光大推出 “金色链”融资业务
    华夏银行 “银关通”上线
    量需择贷 事半功倍
    ◆小企业银行融资产品比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小企业与银行定情记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邹靓

      

      从2006年年中,江浙沪一带金融业掀起小企业融资热潮开始,小企业信贷渐渐摆脱了“公司业务北大荒”的困境,成为了商业银行做深公司业务的一个新的起点。而被视为中国小企业生存发展征途中最大一块“坚冰”的融资问题,也在国家政策暖风中逐渐消融。

      需求加政策 银行对小企业动了心

      上海银监局一位官员表示,中小企业融资难由来已久,信息不对称、缺乏担保方和财产抵押能力是最大的问题。

      其中,信息不对称不仅仅指企业经营、财务、信用等信息的缺乏,企业对金融机构可提供的服务内容及获取途径同样不在行。此外,由于企业规模限制或是企业经营特性的关系,企业缺乏不动产等抵押物,也给商业银行控制放贷风险带来了不便。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在2006年再明显不过。这一年,国家发改委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联合起草的《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银监会又下发了《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征求意见稿)》。

      小企业融资需求大于供给,且监管当局鼓励“商业化、可持续地发展小企业信贷”。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小企业信贷产品要做到收益覆盖风险,在利率上允许上浮。可以说,正是这一政策信号极大地激发了商业银行拓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热情。

      2006年下半年,各家商业银行在原有的企业信贷业务项下,对小企业贷款业务分设专人,多家商业银行还成立了中小企业部或是小企业信贷部门,并从小企业经营规律研究、小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特点、小企业放贷流程改造、小企业信贷产品信息传递等多个方面加强差别化的授信管理。

      抢占新利润增长点 银行甘愿做“小”

      早年间,以国有商业银行领衔的“垒大户”现象,随着一场激烈的市场瓜分格局初定。2006年A股市场重启之后,公司治理及财务制度相对完善的大型企业开始寻求直接融资渠道。某国有商业银行人士坦言,公司信贷业务确实存在压力,各家银行也都在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对此上海银监局人士认为,目前大型企业及中型企业的信贷市场已趋于饱和,银行在与企业的谈判中处于议价弱势方。相比之下,小企业信贷虽在一定程度上风险较高,但只要风险控制得好就能成为高收益业务,这对提升银行的业务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监管当局表示,“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能将小企业融资做出特色,也不失为其开展差异化经营的一个契机。” 探索成功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本身就是中外资银行信贷文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

      从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票据业务等传统融资工具,到仓单质押、股权抵押、应收账款保理等创新信贷产品,商业银行陆续推出服务于不同行业、不同成长时期、不同经营阶段小企业的特色业务。

      企业理财计划、量身定做融资计划等流程式融资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客户的欢迎,商业银行还同时上线网上或电话自助银行等配套服务,为小企业融资提供更便捷和互动式的信息平台。

      截至2006年12月末,上海市中资银行对小企业各项贷款余额1852.98亿元,约占同期中资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1.99%,比年初增加383.17亿元。小企业信贷成为商业银行最新的业务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