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4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D4版:钱沿周刊
    专注理财 信托扎入牛市淘金
    信托公司成为资本市场新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专注理财 信托扎入牛市淘金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投资股市成今年一大看点 资料图
      □本报记者 厉炎 特约撰稿人 辛勇红

      

      曾经对房地产趋之若鹜的信托资金,如今全心投身于股市洪流。今年一季度有60多亿元资金借道信托涌入证券市场,这一数字已逼近去年全年75亿元的总规模。

      2006年底,银监会向各信托公司征求《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等意见稿。2007年1月23日,银监会正式颁布新办法,新办法将引导信托公司将业务定位由融资型转向理财型。一方面,新办法中规定向他人提供贷款不得超过信托公司管理的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30%,对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影响;而另一方面,自2005年底中国证券市场上涨的牛市行情一直延续至今,形成资金向股市集中的趋势。各信托公司审时度势,适应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思路及国内金融市场的机遇,逐步调整信托业务结构,加大了对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开发的比重。

      一季度证券类信托规模增三倍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2007年一季度,共有31家信托公司发行集合类信托产品137 个,发行规模为125.26 亿元,其中证券投资类61个,占发行总数的44.53%;规模60.45 亿元,占发行规模的48.3 %。证券投资类信托已在信托公司集合类产品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表一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一季度证券类信托产品规模较2006年四季度增长迅速,其中:发行数量增加29个;规模增长45.23亿元,增幅高达297.17%,相应的平均规模也增长106.25%。另一个特点就是,信托产品的平均年限和平均预期年收益率也有所增长。其中,信托产品的平均年限增加0.51年,平均预期年收益率由4.47%增加至5.01%,增幅12.08%。

      从表二可以看出,在一季度的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中,东部及沿海地区无论是从参与发行信托机构数量、发行的信托产品数量以及发行规模上,都遥遥领先于西部及中部地区,与此印证的是发行数量前五名均来自东部地区。东部发行数量49个,占总发行数量的80.33%,中部发行量10个,占16.39%,西部仅发行2个,占3.28%;而在发行规模上,东部占到总规模的九成。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大,理财市场活跃程度高,个人及机构投资者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多,对证券类信托产品参与的力度远远超越中部及西部地区。

      银信齐发力 百亿资金注入股市

      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按资金投向可分为:在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在一级市场用于新股申购或二者兼有。相对来说,信托资金用于新股申购风险较低,二级市场证券投资风险较大。但不论是哪种投资方式,信托公司在信托产品设计中,大多引用优先受益权及劣后受益权(多为机构购买)的结构化设计,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此外,国内各银行为加大中间业务收入,纷纷与信托公司合作,陆续推出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主要操作模式为,由银行凭借网点、客户资源、银行信用等优势,集合社会投资者资金,与信托公司签订单一资金信托合同,由信托公司投资新股申购、新股增发等领域。据估计,一季度单一类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达数百亿元,超过集合类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

      莫以“笨钱”斗“盲牛”

      一份最新出炉的券商研究报告指出,许多数据已经表明,股市资金的流入已逐步从机构为主的打新资金转变为个人投资者的自有资金,以个人投资者或者说散户为主力的场外资金在3月份积极入市,成为股市走高的主要推动力量。

      此间分析师也认为,尽管目前市场炒作气氛突出,短期内还不太可能出现恶性的持续性下跌风险,但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而言,在多空对垒的市场随时有可能调整或发生转折的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重估市场风险,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对于“代客理财”的信托公司而言,在信托资金专户管理基础上,委托人的投资损益可能与公司收益并无直接关联,但作为专业理财机构,也有责任向投资者提供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符的产品。同时,在部分证券类信托的运作模式中,信托公司扮演着受托人和投资人的双重角色,因此对这些公司在产品风险控制措施的设计及风险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信托的管理成本,从而间接影响利润。

      典型案例分析:

      某信托公司拟集合信托资金5500万元,用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债券等风险系数较低的投资领域。该产品分为优先受益权信托4000万元,预期年收益率4.6%;次级受益权信托500万元,预期年收益率8%,限定机构投资者购买;一般受益权信托1000万元,收益不确定。该信托计划到期时,用1500万元(次级受益权信托500万元和一般受益权信托1000万元)保障优先受益权的4000万元本金及预期收益后,再分配剩余的信托财产。

      有别于大部分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只分优先和一般受益权的结构设计,该信托设计了两个劣后受益权,次级受益权信托、一般受益权信托承担的风险程度高,但收益可能也较高。产品最大的亮点在于满足了部分风险承受能力高于一般散户、又希望获得超额利润的机构的投资需求。

      ◆业界看法

      信托理财产品模式已变

      ———信托业协会特聘研究员李旸

      信托产品的投资方向已发生实质变化,随着新政策实施,这种变化会越来越明显。

      提高收益是信托产品在理财市场增加吸引力的最重要手段,信托公司只有不断创新产品,提高投资理财能力和收益,才能在激烈的理财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从今年以来发行的信托产品来看,平均预期年收益率已达到5%,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个百分点。有的信托计划根本就没有设定预期收益率。这说明经过几年发展和完善,信托公司对自身投资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加自信。很多信托产品已从国债和基金中撤出,转而直接投资股票,以获得更大收益。

      在新办法“回归主业”的定位下,信托公司盈利模式将与证券投资基金类似,两者竞争将日趋激烈。

      信托公司将成银行供货商

      ———联华信托总裁李晓冬

      今后,信托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将更为紧密。银行可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角色以更加庞大的资金进入信托计划,由于银行理财计划本身没有份额限制,通过银行的理财计划,老百姓可以更深层次地参与分享信托收益。

      同时,由于银行监管的介入,信托产品的安全性也将大大提升。

      与银行人民币理财对接,可以促使信托公司更为专业,实现银行与信托的双赢。

      银行基于大量的网点优势,可以成为“金融超市”,而信托公司应该成为“金融超市”的供货商,并且是高端理财产品的供货商,把力量放在产品研发和信托财产的管理上。

      表一 一季度证券投资类集合信托产品发行情况对照表

    统计项目             2006年4季度    2007年1季度    增幅(%)

    产品数量(个)     32             61             90.63

    规模(亿元)         15.22         60.45         297.17

    平均规模(亿元)     0.48         0.99         106.25

    平均年收益率(%)    4.47         5.01         12.08

    平均年限             1.36         1.87         37.5

      表二 一季度证券投资类集合信托产品发行情况分布表

    统计项目                     东部及沿海地区    中部    西部

    参与发行信托机构数量(个)    12                5     2

    产品数量(个)                49                10     2

    发行规模(亿元)             54                5.35    1.1

    平均规模(亿元)             1.1             0.54    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