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0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0版:基金周刊
    三千点之上 QFII选股大揭秘
    A股市场吸引 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百只QFII重仓股今年以来市场表现
    不惧持股公司破产 Barbee操盘仍显霸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三千点之上 QFII选股大揭秘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大伟 制图
      在总体资产配置上,以钢铁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业、机械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三个行业仍旧是QFII主要配置的行业

      公用事业和采掘业是QFII新挖掘的“估值洼地”,对纺织、造纸等行业,QFII改变了过去一路增持的手法,开始减持

      无论是银行股还是地产股,QFII都开始减持行业龙头,这种由一线股向二线股的转移动作虽然不大,但是颇具风向标意义

      QFII的选股视野也进一步拓宽到更多更便宜的品种,甚至包括ST品种

      在内地基金赎回最厉害的今年2月份,QFII又再度捡起了增仓策略。这不啻为QFII逆向策略的又一个明证

      ◇本报记者 周宏

      

      当市场把目光越来越明显地转移到QFII身上的时候,QFII本身也进入“因变而变”的新境地。在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可以越来越明显地发现,QFII的投资开始出现新的特点。这种新思维的出现,或许能够给3000点以上的投资者一些启示。

      坚决进入低估值行业

      如果要谈论挖掘“估值洼地”,QFII可能是最坚决的。

      统计发现,QFII在最新一季中(截至去年年末)的集中度有所提高的行业锐减到4个。它们分别是:以为煤炭股为主的采掘业、机械行业、建筑业以及公用事业。这其中,机械行业和建筑业是连续两季度,而公用事业和采掘业则是新挖掘的。

      与此同时,在诸如纺织、造纸等行业上,QFII改变了过去一路增持的局面,开始出现减持迹象。

      另外,总体资产配置上,以钢铁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业,机械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三个行业仍旧是QFII主要配置的行业。毫无疑问,这三个行业也是最容易进行全球比较的行业,同时也是与国民经济增速关联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显然,QFII 依旧把眼光放在那些短期增速高而估值便宜的行业当中,价值思维仍旧是相当浓厚的。

      投资范围拓宽到ST股

      但同时,QFII机构的选股视野也进一步拓宽到更多更便宜的品种。其中,甚至包括ST品种,当季,法国巴黎银行和德意志银行均在ST金帝中保留了较大仓位,这种青睐重组股的思维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在金融地产行业,QFII也表现出较内地机构更令人惊讶的“进取”意识。当期末,有三家QFII机构在深圳发展银行中的大股东中露面。其中,摩根大通已经成为深发展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花旗和大摩(摩根士丹利)紧随其后。与此同时,中国银行等大银行和一线银行则成为QFII抛售的对象。

      在地产股方面也出现类似迹象。瑞士银行减持了行业龙头股万科A,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大通则开始增持天房发展与空港股份。这种由一线股向二线股的转移动作虽然不大,但是颇具风向标意义。

      显然,面对市场里越来越高的估值,部分QFII机构也宁愿选择这个市场中低价的“乌鸡”,而不是坚守“凤凰”。这可能会让市场内的部分机构感到意外。

      逆向操作思维明显

      回顾过去连续5季的定期报告可以发现, QFII机构具有明显的逆向操作思维。

      这个思维同样体现在去年4季度的操作中,当期,QFII集中度提高的行业由上一季度的8个下降到4个。其中,与消费相关的4大主流行业———金融、地产、零售、食品饮料全线下降。而那个季度A股指数的涨幅是5年以来最大的。

      与此同时,QFII的相对持股数量也有所下降。尽管当期,QFII的重仓股市值由240亿提升到244亿。但是,相比同期56%的市场涨幅,这样的提升只能说是“明升暗降”。而这种迹象和此前QFII多年的操作一脉相承。

      对比2005年以来,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当整个市场都出现空头情绪的2005年4季度,QFII大举全面增仓。随后的一季度大涨时,QFII的路数从全面增仓变为部分减仓。这一场面在2006年二季度转变为全面减仓。

      2006年3季度,市场进入调整期,QFII再度进入加仓态势。4季度又再度进入保守策略。进退之间,逆向操作的策略是相当明显的。而根据本报独家发布的QFII中国A股基金月报,在内地基金赎回最厉害的今年2月份,QFII又再度捡起了增仓策略。这不啻为QFII逆向策略的又一个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