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上证研究院
    从詹森指数到公司控制与资本结构理论
    民国年间的 财政学研究代表人物
    ■多声道
    渐进式调控 对中国金融稳定意义重大
    半年来世界经济风险有所减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渐进式调控 对中国金融稳定意义重大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徐千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维护中国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的问题,重要性日益突出了。

      在目前中国经济体系中,确实有一些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当前能源(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预期下,通胀压力已渐增,如何控制这些迅速发展的产业过度增长,也成为防止中国经济过热和稳定经济的一大问题。

      为了控制一些产业的过度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局部性加渐进式的调控方式,即主要调控一些过度增长的产业,而不是将宏观调控覆盖到整个经济,以此来避免宏观调控可能会对经济造成过大的影响。例如,政府并没有在短期内大幅提高整体的利率水平,而是仅仅提高了一些产业的借贷成本,增加其承担风险的压力,以此促使这些产业削减其过度庞大的发展计划。这样的柔性调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整个经济体的平稳快速增长。

      尽管这种渐进性宏观调控是否能取得完全的市场效果,可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调控宏观经济的合理方式。一些国外专家建议中国应当采取一些更能立竿见影的有效调控手段,但这样做却存在着诸多风险。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中国政府向全球金融市场借款时,中国政府往往需要在美国政府的借款成本基础上多支付48个基本点(即多付0.48%)的风险费用。相比之下,俄罗斯需要支付260个基本点,巴西的风险费用则是超过800个基本点,看起来中国支付的风险费用是非常小。而中国之所以能享受如此之低的借款成本,原因在于,只要中国的风险费用可以保持在这一低水平上,将源源不断地吸引外国增加对中国的投资。并且,中国政府筹资的利率成本也将维持在低水平上。比较一下巴西的情况,由于巴西要支付高额的风险费用,巴西每年至少有200亿美元会流入外国银行。是的,没有夸张,的的确确是210亿美元!

      现在,让我们再来仔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中国的风险费用会这么低。

      原因有许多。之一,中国拥有充裕的外汇储备,之二,中国经济在过去20多年内有快速增长。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还未发生全国性的金融危机,这一点常常被国外同行所忽视。

      由于目前的人民币仍然与美元挂钩,但政府在决定人民币的贷款和借款利率方面仍有相当的影响力,尽管人民币的存贷款利率会有小幅波动。只要这些金融保持参数不变,无论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什么,对外国人来说,中国的国债和人民币存款的美元价值实际上都是相等的。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再假设外国投资者都确信中国经济依然能保持原有的增长趋势,那么对中国国债或货币市场工具的投机就会相应地减缩。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大环境下,保持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稳定,都将有助于中国避免未来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

      不妨看看韩国的例子。韩国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时,在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下,在数天之内,韩国即陷入了经济危机的尴尬境地。尽管韩国已妥善地处置了金融危机,但这场危机的影响至今仍旧反映在韩国的风险费用之中,目前韩国的风险费用为68个基本点。

      韩国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经济体,中国应当维持目前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必迎合国际投机者的需求,调整相关的金融系数,如大幅调整目前非常低廉的风险费用(即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水平)。这对于维护中国经济或金融稳定是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