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21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21版:信息披露
    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度报告摘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度报告摘要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上接A20版)

      §6 董事会报告

      6.1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㈠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回顾

      1、报告期内总体经营情况回顾

      一年来,公司经营班子坚持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强化市场营销,调整管理体制,加强内部管理,开展对标挖潜,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积极应对原、燃材料的价格上涨和产品市场的急剧变化,保证了生产经营的基本稳定。全年产钢24.71万吨,钢材49.8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7.91%和-3.6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77亿元,比上年下降了0.56%;由于受报告期内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7,199万元,比上年增亏17,915万元。

      2006年度经营计划完成情况如下:

      

      2、报告期公司资产构成及费用同比变化情况

      

      3、报告期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4、公司主要控股公司及参股公司的经营情况及业绩分析

      本公司无控股子公司,也不存在来源于单个参股公司的投资收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达到10%以上的情况。

      (二)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从总体上看,2007年公司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不容乐观,挑战大于机遇,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

      1、公司面临的不利因素

      从钢铁行业发展总体趋势上分析,2007年,国际国内钢铁产业将发生深刻变化,钢材市场行情变化多端,公司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极其严峻,突出表现为:

      一是国际国内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一批跨国籍、跨领域、技术装备先进、竞争实力雄厚的超大型钢铁集团应运而生,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外市场容量逐步趋于饱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的情况下,国际钢铁企业势必强势介入对中国钢铁市场的争夺,钢铁进口总量将不断攀升,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公司面对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强大,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二是国内钢铁产业结构性矛盾异常突出,现有产能特别是落后产能严重过剩。据业内人士分析,2007年,我国钢铁生产规模将在2006年的基础上新增4000万吨,达到4.62亿吨。为抑制钢铁产能的过快增长,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已明确将通过并购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部分普钢企业的转向,实现钢铁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提高贷款利率、控制信贷规模等措施,抑制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引导钢材消费从数量向结构的转变。在国内钢铁产能释放加速、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双向挤压下,国内钢材市场供求关系将更加紧张,钢铁市场面临新一轮资源争夺和价格拉锯战,无形中将进一步增大国内市场竞争压力。

      三是我国属于资源短缺型国家,同时也是资源消费型国家。面对国际市场对能源等资源争夺日益加剧的现实,我国正着手采取抑制高耗能产品出口等一系列措施,保有资源,保护环境。钢铁行业作为高耗能产业,首当其冲被列入抑制出口的行业,使本就基础薄弱、高端产品占有率不高的钢铁产品出口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四是在科技进步推动下,钢铁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部分普钢企业成功转型为普特结合企业,民营特钢企业也得到较大发展,对传统特钢企业产生巨大冲击。特别是象攀长钢这样一个装备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在面对国外先进钢铁“巨人”和国内强势崛起的普特结合企业、民营特钢企业的强力冲击下,争抢有限钢材市场的能力显得异常脆弱和艰难,生存基础受到挑战。

      五是原材料特别是铁矿石、合金料及能源、运输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并有可能大幅上涨,钢铁企业面临资源争夺和产品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近期,镍板价格已由去年底的30万元/吨涨到40万元/吨,钼铁已由24万元/吨涨到26万元/吨,低铬已由1万元/吨涨到1.2万元/吨,并有继续上涨的趋势。

      六是国家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淘汰和改造一批能耗高、污染重、容量小、技术经济指标落后的小电炉,公司面临的环保节能压力增大。

      在国际国内钢铁产业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下,2007年,公司将面临“四大经营风险”:一是钢材市场急剧变化,钢材价格有可能大幅下滑,面临合同订单不足、产品盈利能力不强及存货大幅上升、资金大量积压的风险。尤其是公司生产量较大的部分优钢产品及高端产品,受国内特钢企业装备水平及技术进步提升,以及部分普钢企业向普特结合转型等因素影响,技术优势难以应对其成本及规模优势的冲击。二是原材料特别是合金料价格可能大幅上涨,在增加采购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源保供和经营性亏损的风险。三是同行装备水平得到大幅改善,在与同行业兄弟单位竞争中面临被对手再次拉大差距的风险。四是融资渠道有限,资金周转困难,面临生产经营、技改项目无法同步实施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公司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全面萎缩自炼钢规模,原有合作供户大量退出,因无富余资金支付退出供户的欠款,面临债务诉讼的风险。

      2、公司面临的有利条件

      从外部环境分析,一方面,钢材行业将维持适度发展的市场空间。据权威部门预测,2007年全球钢材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1.79亿吨,同比增长5.2%,国际钢铁供求关系将保持基本平衡。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我国GDP预计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0%左右,国内钢材需求增长10%左右,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均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同时,国家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协调性将增强。国家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将使钢铁行业整体上维持阶段性上升,国内钢材消费增势平稳,总体供需形势有所好转,预计产量释放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渐回归到合理增长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特钢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可望为特钢行业带来阶段性的优于普钢的发展空间。一是国家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能源、交通、电力等行业,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发展高、精、尖端钢铁产品。在普钢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特钢行业的发展空间将会优于普钢行业。二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将带动汽车、机械等钢铁下游产业的发展,为钢铁产业尤其是特钢产业发展带来较好机遇。三是国际市场对中国钢铁业的认可度逐步提高,巨大的外部市场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舞台。

      从我们自身情况分析,一方面,随着公司部分技改项目的达产达效,公司的装备水平将得到一定提升,生产、工艺流程将得以进一步优化,制约规模放量特别是品种钢规模放量的各个“瓶颈”将逐步得到缓解,公司现有产能将得到有效释放。另一方面,公司在特钢冶炼装备及技术方面仍然有着一定的优势,在新材料、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着较强的研发实力,在高温合金、军工新试、不锈钢及工模具钢等重点产品方面具有较好的品种优势,在部分高端产品方面仍然有着一定的市场优势。

      3、公司2007年经营目标

      钢材产量             50万吨

      主营业务收入(不含税)    30亿元

      产销率                 ≥100%

      4、实现公司2007年经营目标的主要措施

      (1)强化市场营销,开拓国际市场,有效扩大品种钢材的销售渠道

      2007年,我们将按照市场化要求,进一步转变营销理念,实现营销重心前移。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市场研究和预测,进行前瞻性市场开发和研究,建立健全市场预警预判机制,积极化解市场风险。推进精品名牌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加强重点产品和重点市场的开发,着力抓好军工、高温合金、工模具扁钢、不锈钢棒材等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增强核心产品的市场控制力,巩固和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坚持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条腿”走路的思想,在做好国内市场开发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抓好以模具宽扁钢、热轧大型材等优势产品及不锈钢、锻材锻件等高端产品为代表的出口工作,培育出口亮点,并以出口带动公司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产品的成本竞争力,有效扩大品种钢材的销售市场,缓解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健全完善销售激励机制,发挥各销售主体对外销售的积极性,为公司放量生产、扩大规模提供支撑。加强合同评审,优化销售合同,以销售放量和合同优化推动生产组织的优化和顺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整合用户资源,深化用户结构调整,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抓住战略用户,巩固重点用户,培育大宗用户,扩大直供比例,构建“直供厂家、直销用户、经销商”互为补充的营销格局。

      (2)强化生产组织,整合生产资源,实现生产规模有效放大

      在新增技改项目未投产达效之前,我们将立足现有条件,整合生产资源,强化生产组织,扩大生产规模,尽快扭转公司产出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的被动局面。

      按照“以销定产”的生产组织原则,加强产销衔接,优化生产组织,提高合同兑现率。在优先保证重点品种和战略合作用户、重点用户所需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对一般用户和一般产品实行集约生产。千方百计打通生产技术及装备瓶颈,提高生产组织效率和主机设备作业率。以扩大自炼钢和大型材车间开坯成材规模为重点,最大限度挖掘各工序产能潜力。发挥公司技术和品种优势,找准生产经营的“主战场”,积极培育新的亮点。

      (3)坚持产品差异化战略,深化品种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盈利能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深化品种结构调整,在确保规模的情况下,进一步改善品种钢材总量偏少的现状,初步形成“以自炼钢保品种支撑效益,以购坯成材保规模摊薄成本,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调整品种结构、发展特色精品、树立品牌形象与保持适当经营规模的关系,切实解决好人均产出不足的矛盾。重点发展和培育三大类“主导型”产品:一是具有高度市场话语权的特钢产品。在巩固和扩大18Ni、Cu2Ti、G50等具有国内市场绝对控制权产品的生产规模基础上,加大力度开发13Cr油井管用钢、G3钢等“以产顶进”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实现规模生产。二是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钢产品,加大钻铤钢、叶片钢、不锈钢棒材、高合金工模具钢、高温合金等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公司产品综合盈利能力。三是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容量大的优钢产品,实现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等产品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盈利能力。

      (4)做好技改工作,进一步提高装备配套能力

      以“打造国内一流的特钢、军工用钢基地”为目标,认真规划公司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战略,配套做好产品发展、项目建设、技术进步、质量振兴、人力资源开发等子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军工新试、锻材锻件、合金钢棒材、模具扁钢(模块)”等四大支柱产品,打造公司可持续发展平台。

      落实专人负责,制定项目建设时间进度表,认真做好2007年各项技改工作,提升现有装备水平。

      (5)以专业化管理为主线,深化改革,优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增收节支

      一是调整管理体制、理顺管理关系。按照“精简机构、完善体制、理顺关系、流程再造、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四生产区各轧材生产线进行整合,并且积极推进机关改革,精简机构,精减人员,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是加大考核力度。重点是加强对机关部室在确保重点工作、优化经济技术指标、控制成本费用等方面的考核,通过完善有针对性的单专项考核制度,建立个人、部门、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各生产单位对专业管理部室的投诉评价机制,发挥专业管理部室在推进专业化管理中的作用。

      三是健全专业化管理制度体系,夯实管理基础。在财务管理方面,通过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规范的财务预算审批和考核制度,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通过加强资金管理,严格资金运作和监控,增强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加强资产和物流管理,完善物流管理程序,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资产和物流的“闭环”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步伐,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专业化管理效率;加快技术、质量、设备、能源等专项管理制度化建设步伐,确保专业化管理的顺利推进。

      四是深入开展对标挖潜和节能降耗工作,确保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大于5%,以经济技术指标的优化推动降本增效,发挥专业化管理在增收节支中的作用。通过开展工艺技术攻关、优化炉料结构、实行高效炼钢、加强质量控制等措施,优化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产品盈利能力。今年将重点抓好镍、钼、铬等贵重金属及含贵重金属返回料的管理和使用,通过建立相应的贵重金属管理、使用激励考核制度,实现在采购、配料、生产、物流等环节的闭环控制,最大限度降低贵重金属消耗,提高贵重金属的使用效率,使贵重金属管理使用处于高度可控状态,并规避贵重金属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强采购管理,加大招投标采购力度,增强采购流程的透明度,努力降低采购成本,化解债务诉讼风险,实现经济均衡保供。

      五是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定期交流和末位淘汰制度,倡导“以业绩评优劣,以成败论英雄”的干部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特点、管理模式及职能,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发挥分配机制在促进重点工作完成和重要指标优化中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劳动用工制度,继续推行员工竞聘上岗、公开选拔机制,健全完善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加强岗位动态管理,规范劳务用工管理,建立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

      (6)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整合技术资源,建立健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研发管理体制,实现“产、销、研”的有机结合,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提供体制平台。积极推进高端产品研发中心、新材料试制中心建设及国家认可实验室认证工作,不断增强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研体系建设,逐步推行科研课题承包制和课题组负责制,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出台人才的引进、吸收、培养、保有政策,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理顺技术管理流程,明确技术、质量及新产品研发部门的工作界面和工作标准,进一步完善内控标准体系、产品标准体系及军工质保体系建设,推动技术管理上新台阶。

      三是加大课题攻关及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做好国家“十一五”科研课题和攀钢及攀长钢公司立项课题的开发,按计划完成各项科研课题,提高公司科研实力。围绕公司品种结构调整及未来产品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以钛及钛合金、轴承钢、齿轮钢、G3钢和13Cr油井管用钢等为代表的新产品开发力度,尽快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找准载体和方向。

      四是加大工艺攻关力度。围绕影响炼钢、开坯、退火、精整等“瓶颈”环节,积极推进工艺革新和技术进步工作,优化生产工艺,缩短工艺流程,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技术和装备匹配问题,实现工艺流程再造,满足公司品种钢放量生产的需要,尽快扭转质量滑坡、工艺落后的现状。

      6.1.1 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公司可能发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其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6.2 主营业务分行业、产品情况表

      单位:(人民币)万元

      

      6.3 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

      单位:(人民币)万元

      

      6.4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变更项目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6.5 非募集资金项目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人民币)万元

      

      6.6 董事会对会计师事务所“非标意见”的说明

      □ 适用 √ 不适用

      6.7 董事会本次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

      □ 适用 √ 不适用

      公司本报告期内盈利但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

      □ 适用 √ 不适用

      §7 重要事项

      7.1 收购资产

      □ 适用 √ 不适用

      7.2 出售资产

      □ 适用 √ 不适用

      7.1、7.2所涉及事项对公司业务连续性、管理层稳定性的影响。

      7.3 重大担保

      □ 适用 √ 不适用

      7.4 重大关联交易

      7.4.1 与日常经营相关的关联交易

      √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人民币)万元

      

      其中:报告期内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关联交易金额97,090.95万元

      7.4.2 关联债权债务往来

      □ 适用 √ 不适用

      7.4.3 2005年末被占用资金的清欠进展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单位:(人民币)万元

      

      2006年新增资金占用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截止2006年末,上市公司未能完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清欠工作的,相关原因及已采取的清欠措施和责任追究方案

      □ 适用 √ 不适用

      7.5 委托理财

      □ 适用 √ 不适用

      7.6 承诺事项履行情况

      7.6.1 原非流通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作出的承诺事项及其履行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7.6.2 报告期末持股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东持有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数量情况

      √ 适用 □ 不适用

      

      7.7 重大诉讼仲裁事项

      □ 适用 √ 不适用

      §8 监事会报告

      √ 适用 □ 不适用

      

      §9 财务报告

      9.1 审计意见

      审计意见: 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9.2 财务报表

      9.2.1 资产负债表

      编制单位: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12月31日     单位:(人民币)元

      

      9.2.2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编制单位: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1-12月         单位:(人民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