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股民学校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股民学校
    小盘风格型基金有望胜出
    股民学校 上证基金大学
    周先生投资的“爱与恨”
    现货平稳上扬 套利利润有限
    本报股民学校 “财迷”俱乐部招收会员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周先生投资的“爱与恨”
    2007年04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夏洛

      

      从2001年撤离股市之后,周先生原本想的是再也不会进去了。“那样一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市场,个人投资者想去盈利很难”。但是后来,他却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基金投资者,开始了自己的长期投资之路。

      选择离开,市场令人失望

      “我也算是个老股民了,”北京周先生的第一句话代表了很多基金投资人的过往,“但是当时的市场令我太失望,所以我选择了离开。” 年近花甲的周先生,一开口就让人感到了历史的分量。

      从2001年起,周先生从股市当中完全退了出来,一方面是因为需要钱用,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基于对市场不看好。作为中国万万千千的早期股市投资者,周先生正因为“身在此山中”,反而更切身地感觉到当时的市场比较混乱。上市公司的治理情况、盈利能力较差,股价不能正确反映公司的价值;市场的监管和约束机制还不是很健全,有明显的“庄家” 痕迹,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作为一名普通的小股民,周先生感觉自己在市场上,就好像一句成语描述的那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那样的市场,我还待着干嘛?所以就决定撤出,并且不会再进去了。”周先生说话的语气一直非常温和,但此时仍然能感觉到他心里的无奈和失望。

      从股市退出来以后,他也没有想过去买基金。周先生表示,由于对当时的市场很失望,他也不太相信基金公司能够为自己赚到钱。“当时的资产,主要还是投向实业”。

      “我想做一次长的(投资)”

      “经历了这么多,我很想做一次长的(投资),你知道么?”周先生非常诚恳地说。“上投摩根一直在跟我们投资者说,基金应该长期投资。我很愿意这么做,不过前提是,你要一直能够给我这么做的足够信心。”

      根据周先生的基金投资档案可以了解到,他已经在基金上投资了上百万的资金。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是他认购的第一只基金,后来又陆续投资了上投阿尔法、双息平衡、成长先锋等三只基金。其中,中国优势和阿尔法基金上面投资的金额最多,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进行了追加申购。所有的基金交易一直是认购、申购,没有一次赎回,周先生决定在上投摩根开始他的长期投资之旅。

      “其实,我一直在等待中国资本市场的转折契机。”中国的宏观经济一直非常强劲,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以及对股市的约束、监管情况都在不断改善。尤其是2005年政府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让周先生看到了重大利好。“历史的包袱一旦解决掉,股票市场肯定会大涨。所以,我要加大投资,投身进去。”

      投身股市,周先生这次选择的是基金,而不是股票。“事过境迁,现在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根本没有精力去看。以前买过的那些股票,也都忘了。”周先生非常幽默的定义了基金投资在他心目中的概念———“找一些聪明的人来为自己打工”。做人应该有自知之明,周先生表示自己不可能战胜那些专业投资人士,所以选择基金是最适合的投资方式。

      名副其实的火炬手

      周先生目前持有上投摩根四只基金产品,且都是从认购期开始介入投资。“每只基金,我都是你们的原始投资人,并且只有陆续申购,没有赎回。”周先生非常自豪自己的身份。

      和很多成功的投资人一样,周先生身边也有朋友请他推荐基金。周先生的基金推荐过程,和他惯常的理性投资思路非常一致。他首先问朋友“你准备怎么投资?你是想做长还是做短?”因为朋友当初想买的是3年期国债,于是周先生表示“如果让我推荐,那你至少要做好3年时间的长期投资打算。”后来,周先生从自己的投资对象中给朋友挑选了几只基金产品,在2007年1月朋友进行了基金申购。虽然今年年初市场的动荡比较剧烈,但这几只基金的收益也达到了10%-20%的回报率,远远高于朋友原先的预期。

      2006年的市场,周先生认为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就算不是“百年不遇”,自己这辈子也就能碰到这一次了。对于2007年他的预期回报在30%左右。“2007年我认为大盘还能延续上涨势头,差不多到4000点吧,现在是3000多点,到年底那就是30%的增长幅度。”

      “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基金投资回报能跟GDP的增长幅度差不多,也就可以了。我会继续长期投资的,只要基金公司的业绩和经营理念能够继续给我信心,给我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