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焦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加速反弹 一季度激增近三成
    楼市“空调” 还要持续多久?
    70城市3月份新房价格平均涨6%
    发改委:楼市秩序须进一步规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楼市“空调” 还要持续多久?
    2007年04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于兵兵

      

      有人用“空调”一词形容发生在中国大地的此轮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对于中国无数渴望看到调控效果的百姓来说,这个词也折射出几许无奈和失望。

      必须承认,中央制定此轮宏观调控战略时的决心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要确保住房供应结构的合理,要建立廉租房等住房保障体制,满足社会大众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我们人多地少,住房结构要优化,这是国情,很简单,大家都应该理解。”上海房地产专家张泓铭说。

      部分居民收入有限,要确保有适合他们的住房,土地资源有限,要确保建设用地的节约。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楼市关系,一些个别地方的行政系统和市场主体,却长久地僵持,甚至排斥、对抗着。

      深入探究一下,不难看出楼市可能“空调”的原因:各地闲置土地收回工作因背后的繁杂利益关系而艰难,直接导致楼市供应阶段性不足,需求得不到满足,房价持续上扬。看到这样的供需市场,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的房地产投资者,当然都会挖空心思融资找地,又助推了地价再次一路高歌。

      个别地方政府无意削减“以地生财”的资源,又无法违背中央调控意图,于是试图只拿出城市周边土地,做几个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样板,“以正视听”。但是这些供给又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也不足以对供应造成量上的“心理压力”,于是有效需求找不到有效供给,再推升有限的好房源价格上扬。

      调控中的另一个怪现象是单位自建房、代建房的涌现。广州、北京等地相继传出的类似案例和数据令不少专家忧心。一些不愿为住房保障出钱出力的地方政府,试图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住房保障任务推给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薪资待遇处于行业内前列的自建房单位,又可能将为新的不公平质疑提供“素材”。

      在八部委对全国楼市进行宏观调控大检查的关口,发改委直言楼市问题,似乎给检查者再次提了个醒:楼市深层矛盾决非仅靠文件和“过场”检查可以解决的。这个涉及国计民生、资源财富的重要市场的调控,如果没有痛下决心的立场,没有一查到底的功夫,没有深耕细作的观念,没有社会各方的合作,是很难接近理想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