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财经要闻
  • 9:观点·评论
  • 10:时事·国内
  • 11:时事·海外
  • 12:时事·天下
  • 13:环球财讯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特别报道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货币·债券
    数据很悲观 后果很严重?
    1年央票发行利率连续四周持平
    一季度记账式国债承销排名公布
    武钢分离债成功上市
    观望气氛中人民币跌回7.73
    山东企业短融发行数量居全国首位
    钢铁、电力转债应是近期投资主线
    翔鹭石化、江苏交通将发短融券
    弃守中美利差?
    英镑兑美元终破2大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弃守中美利差?
    2007年04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琢磨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4月3日在泰国向东盟(ASEAN10+3)各国财长和央行官员发表的讲话中表示:“升息可以对过热的股市和房屋市场降温,挤压资产泡沫,这可能有助于减少资本流入,而不仅仅是单一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述讲话首次对维持国内低利率能阻止热钱流入的普遍看法产生了质疑。上周,央行行长助理易纲在“中国政府网”就经济金融外汇等问题答网民提问时表示:“将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发挥利率杠杆在平滑和抑制经济过热以及资产价格膨胀中的重要作用。”这表明央行终于放弃了死守中美利差阻止热钱流入的观念。而上周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湖南调研发表学术演讲时,阐述了货币政策与防止资产泡沫之间的关系。“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关注资产价格。但什么叫做‘关注’?只是注意到资产价格的变化,但没有当成调控的依据,也不可能以资产市场价格为主进行货币政策调控。这个基本上是国际上主流央行比较一致的调子。”不知道这一讲话是对前面观点的补充还是纠正,但从央行官员的讲话中或许显示了央行内部对利率政策的看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分歧。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现发展的,货币政策也不例外。目前,我们遇到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这样暗流汹涌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河是一定要过的,摸错了石头也很正常,但摸错了石头却抱着不放是最危险的。如果说2005年货币政策是摸着“负利率政策”这块石头而走进了流动性旋涡,那么前期“保持中美利差阻止热钱流入”的货币政策就是带我们走向资产泡沫化的另一块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