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曾以那本在全球销售900多万册、给世人带来强烈震撼的《大趋势》而被人记住的约翰·奈斯比特,今天又让世人吃了一惊。在所有的媒体都在想方设法时时以“变化“两字吸引眼球,刺激神经,人人都在挖空心思地想着怎样赶上变化的潮流的时候,趋势大师在他的新书《定见》中却是要说明一个相反的观点:不是所有事都在改变。大部分的改变,不是发生在我们做了什么事情,而是如何做的方式。
在变化浪潮越来越高的时代,这倒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新观点。在书中,奈斯比特援引了威尔·杜兰特的论点:文明是一条有岸的河流,河流中是历史的不断变化,充斥着杀戮和朝代的变更,而岸边的生活却千百年来恒静如一。奈斯比特认为后者才是真正的文明。在整个文明史上,也许能被称为“趋势”的变化并不多,人类生活的本质并没有多大变化。
奈氏的用意,显然不仅仅是预测趋势,而更在于促使人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摆脱不合时宜的惯性心态,于全球化的变局中把握潮流,抢占先机。对于在变化中浮沉的现代人浮躁不安的无根心态,这倒不失为一帖颇为实用的清醒剂。
不能不说出版机构把英文书名“mind set”翻成“定见”是个高招。这个词组若直译过来只是“心态”的意思,因为奈氏在书中总结了11条他认为世人面对未来时所应拥有的心态,有了这些心态的指引,未来应该尽在掌控。为此,他还引用了《小王子》中开篇的那幅图,大人为什么和孩子们看到是相同的图画,所得出的结论却迥然不同,正是因为他们的心态各异罢了。
让我们先看看这些被出版者称为定见的心态究竟是哪些吧。
比如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都是有章可循的”。不管手机是否能够用来看电视,互联网是否能够通话,浴缸是否能够在你脱衣服的时候就自动放水,冰箱是否能够在听到你肚子咕咕叫的声音的时候自动开门,所有这些被改变的都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它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要素并没有改变。我们读书、结婚、生子,并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这并不会因为学校改革而发生变化。家庭和工作这些都是最重要的常量。我们总是唠叨“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可是实际上世界的变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也许能更加适应这些所谓的变化。
还有就是“寻找机会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奈氏认为当我们探寻未来时,应该去寻找、利用机会,而不是解决问题。为此,他还将当今美国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做了详尽区分,认为罗纳德·里根和比尔·克林顿是天生的机会寻找者,而阿尔·戈尔和希拉里·克林顿则是解决问题的人,希拉里随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一直致力解决全美的卫生保健问题,阿尔·戈尔努力想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就是明证。而现在执政的小布什则被奈氏称为一个拥有众多解决问题高手属下的机会寻找者。奈氏还把这一心态应用于商业世界,并以数码相机的发展为例,一批改进过时技术(解决问题)的企业失去了市场份额,而还有一些企业则靠投资研发新技术(发现机会)占据了市场。机会寻找者明白,未知的未来能够带给自己机遇。而问题解决者处理的都是昨天的问题。对于未来我们大可不必那么恐慌。
更令人神往的也许是奈斯比特发现趋势的方式:“我和众多员工一起开始对160种地方日报作了分类分析。我们的理念认为,各个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总和就是我们国家的现状。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思维方式对众多事件进行分析和整理。通过高度地方化的数据库,我目睹着一个新型社会的大体轮廓在慢慢形成,也对世界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一些看法。”这11条心态正是奈氏多年钻研趋势的心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面前,世人更需要的是这些看似有些老调重弹的思维模式。就比如说幸福学吧,研究表明对未来的确定性以及掌控感能增加幸福感,相信拥有这些平实的定见,人们至少能对未来多几分踏实,少几分不安,或者说人们能至少稍微接近一下幸福。
除此之外,奈斯比特还分析了他对世界趋势的看法,内容涉及经济、欧洲、中国、视觉文化和创新的时代。他对诸如全球化中的各国文化认同、中国地方省份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比较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解释。他的第九条定见“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论据就是中国:这已是一个机遇寻求国,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优势,就是愿意适应任何必要的以及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变革。
公元前3000年,所罗门王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名句:“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身处鼓吹变化的环境,我们难免两眼直盯着未来,迫切想找到下一个改变的蛛丝马迹,以为每一朵小云彩都可能是暴风雨的前兆,却忘了脚下的水坑。《定见》无疑是一个冷静的声音,对于那些企盼从令人困惑的世界里找到清晰未来目标的读者,从中找到改变事业的灵感,由此发现新的商机,倒也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