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公司调查
  • A5:专版
  • A6:专版
  • A7:专版
  • A8:专版
  • A9:专版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大全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12版:艺术周刊
    上一版  
    pdf
     
     
      | D12版:艺术周刊
    多元造局抬升艺术运营
    陈卉: 职业和性别的叛逆者
    瓷满天下
    收藏界的新领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收藏界的新领域
    2007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张秀娟

      

      可供收藏的艺术范围,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广泛的趋势。从传统的油画、国画、版画等等,到而今国内拍卖领域里刚刚兴起的雕塑影像等等,还有那些徘徊在拍卖边缘的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艺术家群体,层次多样,领域各异。八十年代的艺术家显然是跨越了各种艺术门类,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传统画种,而新出现的各类边缘画种也在综合材料的名头下继续扩展着。

      生于8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基本上以高瑀为最光鲜的旗号。整体上来看,区域性更为清晰明确,基本上可以按各大美院分成不同群体。中央美术学院就是必不可少的区域之一,国画系的孙浩,雕塑系的仇媛媛,版画系的彭斯,影像的刘韧、迟鹏,壁画系的姜川等等,靠着活跃的学术和艺术氛围,可谓得天独厚;四川美术学院的文川、高瑀、罗丹等,也借着当代艺术“四川画派”的“西风”扶摇直上;再加上广州美院的邓瑜、邓彬;天津美院的申大鹏,列数下来又是一个长长的名单,而且还处在不停的膨胀过程中,不知道再过几年会是个什么样的局面。

      相对于前几部分介绍过的艺术家们来说,八十年代的“小朋友们”基本上没有在拍卖市场上留下什么绚丽多彩的痕迹。除了少数几个,像高瑀还有十数条拍卖纪录可供查阅,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则几乎都只在画廊界流动。而即便是在较普遍的画廊领域内,他们也多属于新面孔,市场正在渐渐形成,还处在所谓的“萌芽”阶段。这样一来,收藏家的眼光就成了第一要素,资金投入并不会很大,单看收藏家自己的喜好和对艺术家的潜力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