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公司调查
  • A5:专版
  • A6:专版
  • A7:专版
  • A8:专版
  • A9:专版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大全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基金周刊
    王锋:投资机会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
    疯狂的 全民炒股
    中途退出基金的五大理由
    投资基金的至高境界是“忘记”
    宝盈基金推出 网上积分回馈活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资基金的至高境界是“忘记”
    2007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兴业基金 钟宁瑶

      

      今年年初,公司举办“我和兴业基金”征文活动,借着“读信”的美差,我得以体味数百位持有人的心路。其中,有几位是2004年起就买入的原始持有人,也就是在公司的第一只产品———兴业可转债基金首发的时候认购的。

      说到这三年的投资历程,他们都显得有些感慨。

      那时,眼看着指数走低、净值滑坡、资产缩水,很多人选择了赎回、离场,可有些人坚持下来了,也笑到了最后。多年后回味当时的心路,那些原始持有人都不约而同的用了一个词——— “忘记”,“等想起来的时候,熊市已经转牛”。“忘记”,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做起来却是最难的,都是真金白银,要真正忘记,岂是易事?

      我认为,基金投资有三个境界:投机,惦记,最高境界就是“忘记”。此话怎讲?新基民刚入市容易受到市场干扰,稍有风吹草动、流言蜚语就见风使舵;有的持有人还带着炒股的操作思维,试图在震荡走势中做波段,高抛低吸赚取差价。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的持有人尚未和基金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频繁换手这也在情理之中。到了第二阶段,有些基民对股市的起伏已经有所适应,对持有的基金也有了一份感情,不舍得轻易赎回,但对市场的波动还有些念念不忘,每日都会在心里盘算着盈亏,大跌大涨的时候还难免诚惶诚恐,心有戚戚;而到了第三阶段,就是“忘记”。

      “忘记”不是遗忘,更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和基金公司同甘苦共患难,经历了市场牛熊交替、兴衰更迭之后,对于基金管理团队投资能力的深刻了解和极度信任。

      理性的赎回基金应该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基金公司不再信任,二是对市场趋势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基金管理团队的资质是持有人自己可以判断的,但市场趋势,却是连投资大师都无法预知的。巴菲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

      所以,如果信任你的基金、信任它的基金管理团队,就把对市场所有的顾虑都留给基金公司吧,你所要做的就是买入它,然后“忘”了它,让它成为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它陪你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