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公司调查
  • A5:专版
  • A6:专版
  • A7:专版
  • A8:专版
  • A9:专版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大全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6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6版:基金周刊
    投资基金给我风险教训
    股票型基金 上周仅两只下跌
    封基折价率 小幅下降
    基金管理费
    基金投资应树立五种新理念
    长线是金 短线是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长线是金 短线是银
    2007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杨飞

      

      与基金结缘是因为我的工作。2002年上半年,我走上了客户经理的岗位,那时理财已开始引起各方重视。当年10月,博时基金发行博时价值增长,作为客户经理,我认真研究了这一理财产品,觉得有投资价值,虽然那时股市低迷,但我觉得它的投资团体是优秀的,虽然有一定风险,但收益应该会比银行存款高。于是,我向我的好几个VIP客户推荐,但由于是新兴事物,没有一个客户敢买它。

      为了证实我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我瞒着老婆买了一万元的博时基金。到了2003年底,我的博时价值增长已由发行时的1元净值涨到了1.20元。我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狂喜,才一年时间,居然有了20%的收益,但我又有些担心基金未来的走势,因为从来没见过投资理财产品有如此高的收益,左思右想,我最后终于赎回了基金,就这样完成了我与基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到了2004年底,上证指数已跌到近1000点,而那时博时基金公司的另一只指数型基金博时裕富已跌到9角以下,于是我决定买入博时裕富,并长期持有。但这次却没如我想像的那么简单,到了2005年底,股市还一直在1000点左右徘徊,而我以0.87元买入的博时裕富也一度亏损,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是不是准确。

      到了2006年1月,股市开始回暖,我的博时裕富也开始慢慢涨了起来,到了4月份,股指已涨到了1300多点,相当于涨了30%,这时候,我脆弱的神经又经不住考验了,觉得应该调整了,于是在4月17日以1.044元赎回了基金,收益率17%。然而让我伤心的是股指从此一路走高,再不回头,虽然我中途又买了几只基金,但都是几进几出,超过15%的收益我就抛掉了。

      到了2007年初,我已经后悔不迭,博时价值增长累计收益已达270%,而博时裕富也有230%,作为一个主攻投资理财的客户经理,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投资领域那句至理名言:长线是金,短线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