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务国际大会”上,有关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平均水费支出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偏低,仅为1.17%,我国城市居民水费支出存在较大空间,水价还可提高一倍以上。
无论什么资源类产品价格涨价,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促使人们树立节约意识。但是,节约与涨价之间一定存在相对应的因果关系吗?
事实上,节约用水最大的障碍并不在于水价低,而在于政府提供的节水条件不够。早在2004年,北京水价上提时,高耗水行业提高得最多。有关部门的解释是:政府就是要限制高耗水行业,通过这样的价差鼓励企业使用中水。中水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处理后,达到了一定的水质标准,可以有效利用。
实际上,无须鼓励,像洗车这样的高耗水企业无不希望使用中水,因为每吨中水的价格只相当于自来水价格的1/60,问题是,企业想用中水未必就能用得上,因为中水使用的渠道和安全性还没有完全解决。如果政府不提供足够的中水,不提供畅通的渠道,水价涨得再高,企业的节水意识再强,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居民家庭还是非常注意节约用水的,真正缺少节约用水观念的恰是主导水价上涨的政府有关部门。北京市曾对全市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显然,带头浪费的政府有关部门,反过来把板子打到公众身上,有失公允。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的水价并不算低。美国城市供水水价平均每立方米也仅为0.597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为每立方米4.8元,而美国的人均收入是我国的20多倍。专家认为,外国城市居民生活水费支出占总支出的3%,而我国居民仅1%,据此判断水价还有上涨空间。这种判断方法是片面的,因为,国外社会保障机制比较健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很大一部分是由政府埋单的,水价占3%的比例对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中国显然是太高了。
而且,如果涨价,可能对低收入者造成影响,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据专家测算,目前水费支出已占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的3%至4%,已经接近其承受能力比较靠上的界线。低收入者可能不堪水价重负。节约用水,最重要的是研制和普及节水器具、宣传节水方法———政府尤其要起带头作用,千万不能把节水与涨价画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