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路演回放
  • 4:财经要闻
  • 5:焦点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时事·天下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广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2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公司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公司调查
    揭开*ST金瑞身陷泥潭之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揭开*ST金瑞身陷泥潭之谜
    2007年04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ST金瑞的大风山矿区距西宁1300公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令企业运输、电力成本高企 石丽晖摄 张大伟制图
      投资过亿、锈迹斑斑的选矿厂生产线 石丽晖摄
      □本报记者 石丽晖 岳敬飞

      

      一家资源型上市公司,主业生产线多年不能达产,效益不断滑坡,终因连续两年亏损而被“戴帽”*ST。公司一季报更报出672万元亏损,并且预计2007年上半年维持亏损状态,退市阴霾正日渐逼近这家公司。

      它就是*ST金瑞(600714),世界最大的天青石矿拥有者。它到底因何亏损?前景又如何?为探寻背后的真相,记者深入一线对公司进行调查。

      地处西北腹地,三大劣势

      *ST金瑞的主业非常突出,就是生产碳酸锶。其过程是:将天青石(主要成分硫酸锶)通过选矿程序,生产出硫酸锶精粉,炭化后生成碳酸锶,并产出硫磺、硫脲等副产品。

      *ST金瑞拥有的天青石资源,探明储量列世界第一,达5500万吨,但品位在国内最低,只有30%左右,需经选矿程序,使成本大大提高。而国外进口的矿石平均品位都在85%以上。目前国内碳酸锶生产企业的前三名都从伊朗、土耳其等国进口天青石矿石,并未从*ST金瑞购买。

      *ST金瑞的生产过程分三道工序,分别是采矿、选矿和化工厂加工。

      第一道工序采矿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ST金瑞的矿区位于距青海省省会西宁1300公里的大风山。记者从西宁出发,沿途经过茫茫戈壁,穿越海拔3900米的橡皮山、海拔4150米的青沙山,历经风、雨、雪多种气候,驱车十几个小时方才到达。越接近大风山,越没有生命迹象。在这个无人区,常年刮着八级以上大风,沙尘漫天,除了稀薄的空气,与月球表面无异。这种地方根本不具备生产所需“三通”的基本条件,只能采矿。在这里,强烈的紫外线将工人们的脸庞晒得黑红黑红的。空气中漂浮的细小沙粒更是无孔不入,一些工人为了避免洗头的麻烦,干脆剃了光头。晚上因为地貌太单一,不能走远,否则很难找到回来的路。由于人迹罕至,即使是陌生人,在这里都能够得到热情接待。

      走在矿区较为平坦处,能不时听到炸药的爆破声传来,从炸出的矿坑中可以看到天青石原矿,但总的来说,品位都不高。通过人工采选,将品位稍好的矿石或卖、或送到900公里外的*ST金瑞的化工厂。由于自身加工能力不能正常稳定,而矿山每年仅无形资产摊销就需200万元,因此,目前矿区的矿石也对外销售,约占矿石产量的四成左右。

      第二道工序的选矿厂距矿区有60多公里,靠近一块宝贵的水源地。这里的电是从附近的青海石油管理局拉来的,每度电价高达1.8元。正常开工的话,每年仅电费就要2000多万元。并且,在硫酸锶的生产过程中还要消耗大量药剂,包括15000元/吨的油脂酸、800元/吨的水玻璃。不菲的电费、药剂费、运费(从60公里外的矿区拉来矿石,再运到900公里以外的下道工序处),使选矿厂开工成本非常高。如不能规模化生产,高昂的成本将难以消化。

      记者从选矿厂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如果满负荷开工,每吨硫酸锶精粉的选矿成本在1250元,而公司终端产品碳酸锶的市场价也不过3500多元。在目前不达产的情况下,根本无力负担。记者在这家产能居亚洲第一的天青石选矿厂看到,由于长期停产,投资过亿元的设备已锈迹斑斑。矿区负责人承认,设备越不用越难保养。这些设备的折旧期限为20年,现在已建成四年,每年白白产生500多万元的折旧。为降低生产成本,*ST金瑞只好跳过机械选矿环节,采用人工手选的方式进行选矿。为提高回收率,先选取数量有限的高品位矿石用于生产。但生产规模扩大后,这种模式显然很难维持下去。

      这里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除了交通依然不便、气候恶劣外,当地还有一种非常小的毒蚊子,嘴巴能穿透单层衣物咬人,被咬处会起一元硬币大小的疙瘩,奇痒无比。这种蚊子经常群体出动,攻击性很强,工人们夏天只好在近40度的高温下披着棉袄出门。

      最后一道工序在位于德令哈的化工厂,距离矿区900公里。正是在这里,硫酸锶精粉被加工成碳酸锶,并生成硫磺、硫脲等副产品。这里的两条碳酸锶生产线,自2003年建设以来,始终不能正常达产,生产一直不稳定。截止2006年,累计仅生产了3000多吨碳酸锶,与盈亏平衡点的产量相距甚远。2007年第一季度已经过去,这种生产不稳定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明显改变。记者询问工作人员何时能正常达产,他回答:“说不请”。这里的工作条件相对前面两地有较大的改善,但由于海拔近3000米,空气还是比较稀薄,容易发生缺氧反应。

      *ST金瑞的三大劣势至此已非常清晰:矿石品位低导致选矿成本高,地理劣势导致电费运费高,资金技术劣势导致生产不稳定。在克服电费、运费的成本压力问题时,公司依赖于政府加大矿区附近的基础建设,包括引电和修建铁路,但由于地处无人区,经济价值又不突出,政府基础建设投资的可能性和前景都十分渺茫。

      老人马新业务,四年弯路

      *ST金瑞的前身是山川股份,主要从事铁合金、铸造业务。2003年通过重大资产重组,转型开发天青石矿产资源、生产碳酸锶,并更名金瑞矿业。

      外行转内行,四年弯路难到头。*ST金瑞保留了原来的职工队伍,人员就地转行,但由于年龄结构老化(平均工龄22年),学习能力有限,导致公司的技术、人才储备明显跟不上业务转型需要。公司用了两年多时间,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并请专家会诊,边生产边改造,改善生产线管道、工艺、槽、罐不匹配等问题。虽然通过调试、整改,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但公司还是走过了很多弯路,投建四年的生产线至今未达产就是很好的证明。

      举一个例子,公司在没有解决生产线达产这一关键问题的情况下,就投资1亿多元建设成了亚洲最大的天青石选矿厂。但由于生产成本高,只能改为人工选矿,使设备四年多来始终闲置,资金无效配置。产能和资源优势严重脱节,导致在同行业中根本体现不出竞争优势。更令人担心的是,公司在研发上一直是“零投入”,与其资源大户的身份极不相称。锶的发展取决于用途的拓宽,价格则取决于性能是否优越,是否比可替代物有更好的性价比。这些都需要研发的投入,可由于资金匮乏,*ST金瑞在研发上的投入为零,反过来进一步限制了公司的发展。

      再比如,早在三年前,国内其他碳酸锶厂大多采用了余热锅炉,减少能源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可*ST金瑞直到最近才着手上余热锅炉。由于错过了建设前期,现在上余热锅炉,公司就必须停产三个月。虽然上余热锅炉一方面能节省500万元煤炭费,但同时也造成停产损失,加剧公司的退市危机。

      产品价格下滑,前景不佳

      碳酸锶的用途目前还比较狭窄,在现代工业里的用量非常少,全球年用量也不过20万吨,最大的消费市场就在中国。按照目前3500多元/吨的市场价格,市场份额也就6、7亿元人民币,空间有限。该行业的发展方向还不甚明朗,*ST金瑞也没有成功的发展轨迹可循。

      到目前为止,碳酸锶主要应用在三方面———电视机玻壳、磁性材料、金属锶。

      中国是世界碳酸锶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玻壳行业作为碳酸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其迅猛发展曾带动了碳酸锶的规模化生产。然而,伴随平板显示器技术的突飞猛进,消费50%以上碳酸锶的玻壳行业已极不景气,市场在不断萎缩。虽然磁性材料每年仍以20%的增速在发展,但依然不能弥补玻壳行业萎缩形成的市场空白,导致整个碳酸锶市场的萎缩。

      碳酸锶最有前景的用途应该是金属锶、合金锶。锶作为“工业味精”,可以改变金属的活性。掺加了锶的合金可以提高其硬度和光泽度。但目前国内的锶金属市场容量非常小,每年的需求量仅有1000吨。虽然这个市场是碳酸锶未来发展最有前景的方向,但还远远没有成熟。一些投资者认为*ST金瑞属于有色金属板块的上市公司,其实是一种误解。公司根本未涉及金属锶的生产,公司主要产品碳酸锶属于无机盐化工产品,行业盈利水平并不高。

      由于绝大多数锶矿的产地都在第三世界国家,因此,对锶的性能及应用的研究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研发能力的薄弱使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碳酸锶价格在不断下滑。而近年来,药剂、汽油、电力等成本却在不断上升,使生产企业两头受压,处境艰难。

      激励机制空白,人心不稳

      企业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ST金瑞的激励机制几乎一片空白,与艰苦的工作条件根本不对称,能维持现状已是勉为其难。

      *ST金瑞高管的平均年薪4万元,员工平均年收入1万元左右,别说与矿业行业的平均水平有天壤之别,就是在全国1400多家上市公司中,也是垫底的。在同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公司的薪资水平与临近的青海石油管理局、西部矿业等企业相差5倍以上。两年来,仅公司22位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就流失10名,其中包括前财务总监。

      在大风山矿区,气候干燥,氧气稀薄,紫外线强烈,冬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0多度。常年刮风的时候,狂风卷着沙砾,令天地黯然失色,打在脸上生疼,呛人的沙尘更是令人窒息。“在这种地方能待住,就是什么都不干,都算奉献。”一位青海省的领导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公司员工告诉记者,他们的平均工资也就1000元左右,除去300元生活费、100多元的通讯费,每月能寄给家里的钱也就500多元,这点钱对远在西宁的家庭来说,往往入不敷出。工人平时每3个月休假15天,很难照顾家庭,容易引发矛盾,不少家庭因此解体。“工资低得连家都养不住,人心怎么能稳住?”

      劳动强度、环境与待遇不成比例,激励机制缺失,人员能动性难以调动。专家建议,对这样的企业,应借助上市公司的有利平台,引入激励机制,将绩效与待遇挂钩,使股东利益与管理层、职工利益统一起来。

      保牌前景堪忧,濒临退市

      从目前形势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ST金瑞很难在2007年扭亏,退市危机难以避免。公司2006年年报被会计师出具了带强调事项的审计报告,明确指出“公司在2005年亏损4596万元,在2006年亏损7088万元,短期借款4000万元已逾期。公司主业产品未达产,虽然披露了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但持续经营能力仍不确定”。

      公司最大问题在于产能瓶颈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根源在于资金紧缺。融资来源无非两种,或债务融资,或股权融资。由于公司目前4000万元银行贷款已逾期,又连续亏损两年,使得银行融资的路子基本被堵死。

      股权融资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定向增发,但这种经营状况能否打消投资者的疑虑,参与其定向增发呢?并且后续的问题更多,比如资金何时能到位,到位后能否正常达产,能否年内扭亏,都是未知数。股本扩张带来更大的盈利要求,加上一年的锁定期,投资者难免望而却步。

      如果补充资金也解决不了主业盈利的问题,就只能通过股东、重组方注入盈利资产,帮助公司度过生产不稳定的困难阶段。这个前提必须是对*ST金瑞的长期前景看好,但其生产成本高、市场范围窄、产品售价低、生产线始终不稳定,又怎么能给股东或重组方吃“定心丸”?

      据了解,公司控股股东青海金星矿业所掌握的4个探矿权,目前都不具备开发条件,根本无法装进上市公司。专家介绍,探矿通常要经历验证、详查、勘探、探明储量、开发等几个过程,周期至少在5年以上才能具备开发条件。因此对*ST金瑞来说,控股股东的远水解不了濒临退市的近渴。

      知情人透露,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青海省投资集团(金星矿业的母公司)正在酝酿IPO,将旗下的煤电铝、水电、矿、金融资产等打包上市,届时青海省投资集团是否还看重*ST金瑞这个平台,就要打一个问号了。“这些年,实际控制人对公司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正是它出手,给予了公司宝贵的资金支持,并将亏损的铸造、电解铝业务剥离上市公司,使上市公司主业突出、轻装上阵。但碳酸锶生产还是多年不能正常达产,公司也始终无法走出储量大、深加工能力小、加工成本高的经营怪圈。

      “现在,只有减亏的途径,但没有扭亏的办法。”一位中层干部这样评价公司目前的状况。“产能如果扩到年产10万吨碳酸锶,公司的矿山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了。”他补充道。可是,从3年累计生产3000多吨的现状,到一条1.5万吨生产线达产,到两条1.5万吨生产线均达产,再到继续扩建产能直至年产10万吨, 按现在的进度,两、三年时间都不一定够,*ST金瑞2007年的保牌任务注定艰巨。

      ■记者手记

      资源股的忧伤

      □本报记者 岳敬飞

      

      “车过玉门关,母猪赛貂禅。”

      这是一句流传在大西北的名言。在对资源股*ST金瑞绩差之谜展开调查时,在青海开了大半辈子车的退伍军人老韩微笑着告诉记者:玉门关再往西,就很难见到女人了;若是碰巧看到一头母猪,你会怎么看怎么觉得她眉清目秀,比传说中的貂禅美丽多了。

      其实,老韩和记者分享的,不仅仅是一句戏语。其背后埋藏着活跃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资源股群体那无可言说的忧伤。

      以主营碳酸锶的*ST金瑞为例,其运输成本之高,令人惊叹。*ST金瑞的采矿区位于青海的最西边———柴达木盆地的边缘,与新疆交界,紧靠罗布泊。天气好的时候,在戈壁滩上挖矿的工人,可以清晰地看见不远处的昆仑山。从这里挖出来的天青石(用来提炼碳酸锶),距离*ST金瑞建在德令哈市区边上的化工厂,还有900多公里的距离。

      这900多公里的路,如果通过铁路运输,成本相对会不那么高。但现实的情况是,离采矿区最近的铁路在400多公里以外的格尔木,两地之间的公路路况不理想;再就是另一家大型资源类上市公司西部矿业的所在地锡铁山,这里距离*ST金瑞的采矿区500多公里。选择最优的路线,同时通过超载等方法降低成本,将*ST金瑞的矿石送上铁路,运回德令哈的工厂,最低运费也高达150元/吨。

      除了运输成本高昂,还有一个令*ST金瑞无比忧伤的是,建在离采矿区约60公里的选矿厂,供电匮乏。这个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选矿厂试生产时,电费成本高达1.8元/度。2005年开始,*ST金瑞不得不宣布这个选矿厂暂停使用。

      “作为一个依靠资源而建立的企业,我们无法自己解决铁路和输电的难题”,*ST金瑞董事长田世光告诉记者,“同时,我们也很难解决锶行业相关的技术难题,国内研究锶应用的专家太少了。但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资源优势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甚至是根本就发挥不了。”

      田世光的抱怨,并不是特例。在对同属资源股的驰宏锌锗进行采访时,该公司董事长董英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大量的铅产品,在报废后就被使用者遗弃,没有系统的渠道加以回收利用。事实上,铅回收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印尼每年依靠回收铅,生产精铅高达10万吨。2006年全球精铅产量在800万吨左右。

      董英认为,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强制性地要求大规模使用铅的企业或个人(比如汽车用铅),在将来不再使用该产品后,将其存放于指定地点,便于铅生产企业回收利用。否则,浪费资源的同时,铅的毒性亦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两位资源股董事长的期待,都在于国家对相关产业的政策扶持。与企业正当需求密切相关的国家立法或政府决策,产生的效益可能是全方位、持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