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广告
  • 4:焦点
  • 5:特别报道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环球财讯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调查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焦点
    业绩激增 金融业上市公司一季报金光闪闪
    工业生产增速创十年新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工业生产增速创十年新高
    2007年04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值得重视 资料图
      国家发改委26日公布,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增长18.3%,增速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长水平。

      国家发改委官员认为,工业生产增速高位加快,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

      □本报记者 何鹏

      

      在规模以上工业连续四年保持16%以上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呈现高位加快增长态势。国家发改委26日公布,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增长18.3%,增速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达到近十年同期最高增长水平。工业用电量增长16.8%,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表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尽可能延续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前两月企业利润创3年来新高

      发改委昨日在一季度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今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6.51,同比提高20.65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实现利润2932亿元,同比增长43.8%,增幅提高22个百分点,为2004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

      进一步统计显示,12个主要工业行业中,除电子行业利润低于去年同期外,其他行业利润增幅都在20%以上,其中冶金、建材、电力、煤炭、机械、有色行业利润增长超过40%。

      一季度工业交通经济运行的其他亮点还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中、西部地区投资和生产增速快于东部;经济运行支撑条件继续改善,全社会货运量增长11.7%,重点物资运输得到保障;行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冶金、建材、石化、机械等行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煤电油运局部紧张仍存在

      “虽然当前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首先就是工业生产增速高位加快,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分析说。

      他表示,拉动工业较快增长的原因,既有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长期因素,也有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电力和资金供应较为宽松的短期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贸易顺差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等问题在工业领域的反映。

      “但是,工业生产速度如果继续加快,不仅会提高国民经济总体增速,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增大污染排放,还会加大结构调整的难度,使经济稳定增长面临更大压力,有可能造成经济运行出现大的起伏。”朱宏任说。

      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部分高耗能行业增长过快,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以及局部性、时段性煤电油运紧张仍存在。据了解,一季度,仍有12个省级电网出现电力短时紧张或拉限电情况。进入二季度后,工业生产进入旺季,保证煤炭、电力、油品(特别是柴油)的稳定供应仍存在压力。铁路运能总体依然偏紧,特别是西北、西南、华中和东北地区运输矛盾仍较突出。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

      近段时间以来,伴随着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的出炉,对当前经济是否过热以及下一步宏观调控措施的讨论很热烈。朱宏任对此认为,当前的经济是不是已经由“快”变“热”,仅从一季度数据无法得出结论,但是经济增长偏快,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偏快是不争的事实。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是近10年同期的最高速度,但也要看到,经济增长本身是有周期性的,经济运行也是波动的,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及时采取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出现大的起伏,切实延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

      根据安排,国家发改委在经济运行调节方面主要工作包括,继续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搞好煤电油气等协调。

      ■热点解读

      高耗能行业投资反弹压力增大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等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清理督查新上项目,控制投资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并取得明显成效。

      但从国家发改委昨日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部分高耗能行业产量仍然实现了过快增长。

      今年一季度,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2.3%,电解铝、氧化铝产量分别增长36.6%和53.7%,铁合金产量增长44.4%,焦炭产量增长23.7%,水泥产量增长14.5%,增幅同比虽有回落,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已经较高,增速仍然偏快。

      与此同时,部分高耗能产品出口也大幅增长。一季度,钢材、钢坯分别出口1413万吨和178万吨,同比增长1.2倍和98.1%。钢材、钢坯折合成粗钢净出口1219万吨,同比多增941万吨。焦炭出口365万吨,增长20%。预计铁合金出口75万吨左右,增长70%左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耗能行业投资反弹压力增大,受不正确政绩观及退出机制尚未建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些地区还在违规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对淘汰落后不积极,致使落后生产能力退出缓慢。”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贾银松表示。

      将清理各地违规优惠政策

      据测算,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等六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左右,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0%左右。

      “它们是开展节能降耗、完成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的重点对象。一季度,这六个行业增加值增长20.6%,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2.3个百分点;用电量增长18.2%,比工业用电量增速快1.4个百分点,部分高耗能产品出口也呈大幅增长之势。”贾银松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遏制,势必对今年全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为此,发改委要求,各地要清理违反规定自行出台的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土地、税收、电价等优惠政策。“一经核实,要立即取消,对拒不取消的,将予以通报并在媒体曝光。”贾银松强调,必须高度重视今年以来高耗能产品生产过快增长的问题。

      目前,全国有14个省份以实行发供电联动、协议供电、大用户用电直供、竞价上网等名义自行出台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

      发改委要求,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清理铝冶炼投资项目,对未经核准、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条件和规划布局,未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手续,未按要求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氧化铝、电解铝项目,一律停建。遏制拟建氧化铝、电解铝项目,不符合规划布局的一律不允许开工。同时,加大铜冶炼项目清理力度。

      进一步降低初级产品出口退税率

      “必须高度重视今年以来高耗能产品生产过快增长的问题。”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明确指出,当前以至全年宏观调控重点之一是要遏制高耗能产品的过快增长。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投资规模,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大量出口。

      具体工作措施包括,贯彻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防投资反弹;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发改委表示,还将进一步研究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调减出口税率,加强出口监管,进一步降低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贾银松同时也向高耗能企业、行业提出要适应市场变化、优化产品结构的建议。他举例说,4月18日火车提速,对钢材等品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这些当中有很多产品是进口的,所以应该把更重要的精力放在提升产品的质量,调整产品的结构上。

      他同时表示,高耗能企业和行业要加强自律,维护市场秩序。“目前我国这方面市场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去年我国铁合金的出口增长了31%,但是出口的创汇额反而降低了4.7%。”他说,我们出口那么多量,价格不断降低,还带来很多的反倾销案子,这种状况要靠加强自律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