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焦点
  • 5:金融
  • 6: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产权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isclosure
  • A78: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T1:年报特刊
  • T2:年报特刊
  • T3:年报特刊
  • T4:年报特刊
  • T5:年报特刊
  • T6:年报特刊
  • T7:年报特刊
  • T8:年报特刊
  • T9:年报特刊
  • T10:年报特刊
  • T11:年报特刊
  • T12:年报特刊
  • T13:年报特刊
  • T14:年报特刊
  • T15:年报特刊
  • T16:年报特刊
  • T17:年报特刊
  • T18:年报特刊
  • T19:年报特刊
  • T20:年报特刊
  • T21:年报特刊
  • T22:年报特刊
  • T23:年报特刊
  • T24:年报特刊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4 月 3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1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1版:基金周刊
    满城尽论“新兴市场”
    ◆全球
    对冲基金陷入管理费过高非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对冲基金陷入管理费过高非议
    2007年04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自从2006年对冲基金平均落后于标普500指数后,像加州公务员养老基金(CalPERS)这样的投资者开始抱怨对冲基金收费过高。

      未跑赢大市 惹收费争议

      虽然对冲基金通常被认为比股市的风险更大,其实他们的风险要更小,因为他们可以在牛市和熊市都保持相对稳定的收益。所以加州公务员养老基金的首席投资官罗素·里德(Russell Read)在日内瓦会议上说,对冲基金没有带来更多的收益,也没有保持足够低的风险,这和他们高昂的收费是不相称的。“我们可以给基金经理很高的费用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们发现这没有降低我们的风险。”

      通常对冲基金的管理费是1.5%到2%,同时从基金收益中提取15%到20%。而指数基金的管理费通常不到1%,比如著名的先锋500指数基金(Vanguard 500 Index Fund (VFINX))的收费只有0.18%。

      在对冲基金过去几年表现一直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这种差别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在2006年就不同了。一位CalPERS的发言人说,该基金投资在对冲基金中的43亿美元在2006年的收益只有13.4%,这只比对冲基金13%的平均收益稍高,但是比标普500指数13.6%的增长要低。

      尽管对冲基金的平均表现落后于大市,其中顶级产品管理人还是回报颇丰,根据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的一项研究,2006年25家对冲基金的资深经理平均获得3.63亿美元的收入。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去年收入达15亿美元。

      竞争者压力不可不视

      在公开场合,像养老金这样的投资人并不经常提到收费问题,但是市场也逐渐给对冲基金某种压力,像高盛、美林和摩根士坦利这样的投资银行开始推出低收费的投资产品和对冲基金展开竞争,比如高盛去年秋天就在欧洲推出了一款叫“绝对收益跟踪者”(Absolute Return Tracker)的产品,专门针对养老金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这种产品根据一种算法去分析对冲基金策略在应用在股票、房地产、信用证等不同资产中的收益。

      同样,私募基金也面临着压力。“我们相信,业界确实需要重新评估收费额度和资产结构,这样做必定会给业界带来一些重要的回报。”位于伦敦的一家研究机构,私募基金智慧(Private Equity Intelligence)的常务董事马克·奥哈尔(Mark O'Hare)说。

      但是一些私募基金经理认为,顶级的基金收费合理。“对于顶级表现的基金还是供不应求的。”道尔顿投资(Dalton Investments)的共同创始人史蒂夫·佩斯基(Steve Persky)说。这是一家主要专注于日本市场的11亿美元的基金,“投资者看重的是收益,而不是收费”。

      在某些情况下,作为对于许多新基金规模过大的反应,私募基金会削减收费。业界专家估计,正在公开发行价值40亿美元的基金过程中的黑石集团,就会把管理费降到了1%左右。因为黑石刚刚发行过的一个新基金高达200亿美元,2%的管理费难以维持。但是随着管理费的下降,私募机构也许会在利润提成上面做文章,比如私募巨头资本伙伴(Capital Partners)正在评估今后从新基金利润中提取25%,将75%分给投资者的可能性。

      提税之争还在继续

      不仅面临来自业内的压力,美国国会也正在讨论再度提高私募基金收益的已经很高的税率,他们现在的税率是15%,但是依阿华州参议院查克·格拉斯利(Chuck Grassley),提出对此采用和普通收入同样税率的建议,这意味着税率将达到40%。

      私募基金机构对此十分警觉,“我们对这个动议十分重视。”私人股本联合会(Private Equity Council)主席道格·洛温斯坦(Doug Lowenstein)说。律师界认为,这样的税率变化将很难实施,也很难成立。“不改变其他税收的分类,比如房地产投资、牙医、会计等行业,仅仅对私募基金实行普通收入税率是很难的。”Jones Day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罗伯特·肯尼迪说。

      一度被认为是主流投资种类的有用的补充,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现在成了机构投资主流的一部分,但是成功是要有代价的。

      (本报见习记者 郑焰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