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公司巡礼
  • 4:焦点
  • 5:金融
  • 6: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专版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产权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isclosure
  • A78: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T1:年报特刊
  • T2:年报特刊
  • T3:年报特刊
  • T4:年报特刊
  • T5:年报特刊
  • T6:年报特刊
  • T7:年报特刊
  • T8:年报特刊
  • T9:年报特刊
  • T10:年报特刊
  • T11:年报特刊
  • T12:年报特刊
  • T13:年报特刊
  • T14:年报特刊
  • T15:年报特刊
  • T16:年报特刊
  • T17:年报特刊
  • T18:年报特刊
  • T19:年报特刊
  • T20:年报特刊
  • T21:年报特刊
  • T22:年报特刊
  • T23:年报特刊
  • T24:年报特刊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4 月 3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时事
    无视疲软数据 道指借外力连拉新高
    一季度我国电力供需紧张全面缓解
    1.3%:触底信号还是衰退预警?
    手机国内漫游费12月下调“封顶价”
    公务员超生情节严重者将受开除处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无视疲软数据 道指借外力连拉新高
    2007年04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纽约道指连续走高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朱周良

      

      就在美国商务部上周五公布四年来最低的第一季度GDP增长数据的同时,纽约道指却连续第三天创出历史新高。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国国内经济低迷不振的情况下,来自海外市场的旺盛需求帮助美国上市公司维持了较快的业绩增长,从而推动股市持续走高。

      公司盈利全靠海外市场

      美国商务部上周五公布了第一季度GDP增长的初步数据,经过季节性调整后,第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的增幅仅为1.3%,远低于先前1.8%的预期,更不及去年第四季度的2.5%,为200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GDP增长的最低水平。2003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1.2%。

      近几个月来,市场人士一直担心美国经济可能因为房地产市场的迅速降温而大幅走软,甚至陷入衰退,最新出台的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无疑更加大了这种可能性。然而,即便国内经济环境对于公司盈利增长明显利空,但道指却在上周连续三个交易日刷新历史高点,上周五收盘道指一举站上13120.94点。

      在道指逆势走高的背后,良好的公司业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据统计,截至目前,道指成份股中一半以上的公司业绩都超过了分析师预期。而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中已公布季报的企业盈利增长也接近10%,几乎是市场预期的两倍。

      在过去的一周,在线零售商亚马孙发布的盈利增长了100%以上,其股价也创下5年多来最大单日涨幅。而微软在上一季度的收入则大增32%,达144亿美元,较分析师预期高出5亿美元。

      分析师指出,在国内经济大环境疲软的背景下,美国企业的强劲盈利增长主要来自海外业务,这也再度验证了此前许多学者的观点:美国经济现在“打喷嚏”,世界并不会因此“感冒”,相反,全球经济的稳健增长,正在为美国经济“减震”。

      举例来看,据标普统计,在2005年,标普500指数成份股约有41%的收入来自海外。而在上周,通用电气宣布,预计其今年超过一半的收入将来自海外,为有史以来首次。在2006年,GE的1630亿美元全球收入中有49%来自海外市场,而2005年的数据为47%。

      股市带来的财富效应有限

      根据美国相关机构在2005年的统计,有近一半的美国人通过直接购买股票或是共同基金投资于股市,几乎是上世纪80年代水平的4倍。然而,尽管股市连续创新高,但美国老百姓却似乎并未因此而欢呼雀跃,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并不明显。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最新调查显示,相比2001年时网络科技泡沫破灭前,美国人持有的股票市值其实稍有下降,为有史以来首次。同时,在2001年至2004年间,持有股票市值超过5000美元的美国家庭的家数由40%降至35%。

      分析人士指出,按常理,股市上涨理应给投资人带来更多财富,进而刺激经济增长,不过,对于这种正面效应的期望也不应过高。目前,美股投资最多的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富人,后者往往不大会急于将股市的收益用于消费。在2001年,美国股票市值的四分之三集中在最富裕的10%家庭,而最富裕的1%美国家庭的持股比例更高达29%。

      相比股市,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则更为普遍一些。研究显示,美国人的股票财富每增长1美元,对消费带来的促进是4.5美分,而房地产资产每增值1美元,带来的消费效应则达到7美分。

      美联储仍可能偏向紧缩

      分析师认为,相比过去,道指目前连创新高的象征意义要小很多。毕竟,同样上涨1000点,从1000点到2000点是翻番,而从12000点到13000点则只不过涨了8%而已。

      对于后市,现在看来最大的利空因素还在于美联储的立场。从最新的数据来看,消费者支出继续保持增长,商业投资又出现反弹,美联储依然面临抑制通胀风险的考验。数据显示,美联储特别关注的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今年首季上升3.4%,去年第四季度是下降1.0%,首季核心PCE更是上升2.2%,高于去年第四季度1.8%的增速,同时也超过美联储确定的1%至2%的适宜区间上限。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的抬头,将阻止美联储以降息的方式来刺激增长。

      香港信诚证券联席董事连敬涵表示,由于本轮美股行情主要由公司季报推动,到了5月的传统淡季,美国主要股指可能陷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