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金融
  • 6:证券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5:数据库
  • A6:数据库
  • A7:数据库
  • A8:数据库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谈股论金
  • B3:个股查参厅
  • B4:操盘计划
  • B5:应时数据
  • B6:机构视点
  • B7:高手博客
  • B8:钱沿·广角
  •  
      2007 年 5 月 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在三个历史维度上观察中国股市当前异象
    用“市场的眼睛” 看股市
    改善民生是激发纳税热情的捷径
    “31日不计息案”银行不是赢家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值得期待
    房地产的钱好挣是一个危险信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在三个历史维度上观察中国股市当前异象
    2007年05月0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中国股市目前有两大异象值得关注。在中国证券市场功能定位已经出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口,从三个维度来观察中国股市的变化,或许可以清晰地看出诱发这些异象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三大历史因素对中国股市正在发挥着超越常理的作用。

      □邹民生

      

      去年以来,围绕中国股市的喧嚣与骚动,有两大景象特别值得琢磨:一是股指几乎以稳定的斜率直线上升,大蓝筹入市不但没有引起恐慌,反而招致万亿元资金的追捧,而投资者开户数则呈急剧上升态势;二是不少经济界名流与重量级人士对股市的放言屡屡改口,而那些技术派分析师们甚至到了无法数浪、难以作答的地步,更不用说吃过苦头的老股民们那种踏空的惶恐与痛楚了。也就是说,对于目前的中国股市,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莫名的困顿。这是为什么?

      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人们的眼光出了问题?在经济总量巨大、经济结构发生聚变的中国经济面前,在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复杂多元的今天,在中国证券市场功能定位已经出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口,也许,人们以往的经验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确实不够用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引入历史坐标,从三个维度来观察中国股市的变化,或许可以清晰地看出诱发这些异象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这三大历史因素对中国股市正在发挥着超越常理的作用。

      第一维度:中国经济的三重聚变正在对股市的估值体系发生全面影响。按照作用力的相关性,这三重聚变对当前股市的影响依次表现为:

      一,中国的国有资产正在以证券化方式,参与资源在全社会的优化配置。大型乃至特大型国企的上市,预示着国有资产大规模证券化的开始;二,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金融资产的入市,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由产业经济时代向资本经济时代转变。资本的力量将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三,国有资产在由管制型经济向成熟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其丰富的隐含价值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其中包括公权力的沉淀以及话语权、优先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以及管制经济下长期积累的、被低估的各类动产与不动产,将会被市场的手抹去其历史尘埃,焕发出独特的价值光彩来。

      这种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在证券市场上的奇妙体现,将会面临怎样一种空前绝后的价值重估呢?又有哪个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与过往的教科书能够解说其一二呢?可想而知。

      第二维度:民众角色的双重转换正在对我们这个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稳定以及股市的发展产生结构性影响。

      首先,数千万民众正在由抽象的人民向具体的股民转变,由抽象的国家财富主人向具体的、可触摸的财富主人转变。对国家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截至日前,沪深两市已有9100万开户数,这些理论上达到法定年龄、拥有合法身份证,并具有社会经济意识的人群以及合法的机构,他们的入市行为,意味着什么呢?

      起码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作为人民的一分子,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分享着经济发展成果与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二是作为入市国有资产的股东,他们比没有进入股市的人们又多了一张在国有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大量社会隐含财富正在被重新分配的入场券。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们持有的不仅仅是股票等有价证券,更是一张社会财富的分配凭证。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要冲进股市了。

      其次,数千万民众正在由生产者向生产与投资者复合型角色转化,其家庭财产结构正在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这对市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现在,除了房地产之外,证券投资在居民的财富结构中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老百姓正在把储蓄账户里的钱,转存到理财账户中,其行为又预示着什么呢?

      也有两点是很明显的,一是中国作为一个高储蓄国家这个长期来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可能就此要发生根本性改变。数千万人把储蓄资金转投到理财账户中,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财产结构,更是一个社会的资产结构;二是这种结构性变化,将对整个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提出从未有过的要求,特别是对资金的流量与流向将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已经出现了。比如,央行近来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收效不明显,就与这种资金的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资金背后的意愿变化有关。

      先贤孟子说,民无恒产,则无恒心。现在,老百姓这种理财观念与方式的变化,其意义已远远超越了经济范畴,而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安定了。至于说到目前资金在源源不断地流向股市、涌向证券市场,那正是一个社会在寻找以资金为符号的各种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场所时的自然选择,是化解体制问题、流动性过剩问题等经济矛盾的市场化选择,这不正是大家所期待的吗?

      第三维度:股市功能的历史性复归,正在把证券市场的真正价值与内在规律突显出来,并对实体经济与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有效配置产生复合性影响。

      首先,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分水岭的中国股市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这种转折将对市场各方,从投资理念到操作行为,产生全方位影响。也就是说,将对股市进行功能再造,使之由解决国企脱困等特殊历史问题向优化资源配置的本位复归,使扭曲的投资理念与行为得到彻底重塑,股市的基础与结构正在改变。在这过程中,尽管免不了会有反复,但市场的内在规律将会涤荡陈腐的教条与不合时宜的投机手法。

      其次,在功能复归与机制健全的过程中,证券市场将以它高效的价值发现与优化配置功能,为实体经济创造机遇与效益,为投资者带来机会与财富,其独特的财富效应将得到充分展现。因为各成熟市场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从长期趋势看,股票投资是从储蓄到债券等投资品序列中,收益最高的一种方式。这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社会财富的配置格局,并对国家经济政策乃至老百姓的财富组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股市波动大,股市有风险。在此过程中,一些粗莽的入市者会为其投资行为付出相当代价,这也是毫不奇怪的事情。

      从这三个历史维度来观察中国股市的目前状况,一边是火焰般的投资热情;一边是海水般的认知困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是这般情景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股市或许短线有自我调整的要求,但支持股市的基本面并没有多大改变。而由上述三大历史因素造成的一次性历史红利实在太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地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完善金融服务来平抑过度的市场需求,改善资金流向,也许是更有价值的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