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政委
近期居民消费表现强劲。根据商务部的监测,在刚刚结束的“五一”黄金周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2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5%。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也显示,自去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持续走高,到一季度末,已达到14.9%,恢复到1997年4月前后的水平。所有这些数据均明确显示:我国居民的消费潜能已初步被激发出来;如果未来相关政策能够继续坚持,近10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经济的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可能逐步得到缓解。
在主流发展经济学看来,由于人们的一般需求均已得到较好满足,因而,消费需求不足更易见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社会中,而低收入国家则更可能因过度消费而导致储蓄不足。但令人意外的是,正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刚刚跨过温饱门槛,从而在提升居民消费需求方面有着先天优势的经济体,却自1992年开始,居民消费倾向出现持续下落,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性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困扰各方的重大宏观经济难题。到目前,这一现象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甚至被视为造成我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关键问题。
应该说,总体上极低的居民消费水平有着双重政策含义,即一方面,由于尚处在较低的生活水平上,居民应该具有较强的改善生活水平的动机。国外经济学家的实验研究已清楚表明,现实中的消费者常常系统地以过度消费的形式偏离标准理性跨期配置资源模型的预见。这意味着,在贫穷的环境下,只要可能,人们通常不太可能放弃即时出现的提高消费、改善生活的宝贵机会,即使事后看来未必完全理性。我国居民1990年代以来的消费状况也显示了这一点。在世界前10大经济体中,在1994-2003年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为7.8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中最高的美国3.81%的水平,也比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的5.33%的水平高出2.47个百分点。这一对比明确显示,总体仍然处在较低生活上的我国居民,有着强烈的改善生活水平的动机。
但另一方面,极低的收入水平和相对较高的消费增速,也同时意味着居民总体上持有的财富水平也始终较低,即缺乏应付风险的必要“储备资产”,一旦经受冲击,其生活就可能跌至某个令人难以承受的灾难性水平之下。特别是在先前各种社会保障随着市场化推进而被不断剥离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就更可能出现。由此,居民迫切希望能够积累起某种最低限度的“储备资产”。而一旦这一目标实现,其消费潜能就可能被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富水平亦即收入水平的提高,应该是激发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
近期良好的居民消费形势,是与近年来中央推行的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密切相关的。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新型合作医疗的逐步推广、社会保障范围扩大、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更严格的执行,特别是经济持续高增长所带来的失业率下降和工资水平提高,均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4%,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0.4%,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速更是达到了16.6%,农民现金收入的实际增长也达到了12.1%,大大高于同期11.1%的经济增长速度。与之相对应,人民银行提供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也显示:认为收入提高的居民在2007年第一季度达到了6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而对未来收入的信心指数也处于历史高位。因此,眼下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未来收入预期的改善,应当是当前消费快速增长的最主要推动力量。
当然,由于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在城镇和农村较高收入群体中,其消费已跨过单纯温饱需求的阶段,而逐步迈向更高享受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旅游休闲、医疗保健、教育娱乐、汽车和居住等领域,将成为其未来的主要消费领域。以汽车为例,在2006年的汽车销售中,私人购车比例已上升到80%。而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其消费将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改善上。因而,服装、肉禽蛋奶、烟酒、子女教育的改善等可能成为其未来消费重点。而无论是哪一层次的消费增长,都将带动我国未来物流和零售业的繁荣。 (作者单位: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