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专版
  • 9:专版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指南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5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9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9版:专版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07年05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上接封八版)

      一是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对个人结汇和购汇实行5万美元年度总额管理。2007年第一季度,个人购汇44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在便利个人总额内用汇的同时,加强对超限额结汇的真实性审核。二是继续加强贸易外汇收结汇管理。规范“关注企业”的核定,加强“关注企业”结汇的真实性审核。三是加强外资购买境内房地产及外资房地产企业外债和结汇管理。前2个月,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新签外债同比下降36.3%,外资购买房地产结汇同比下降31.8%。四是调整2007年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核定范围,分批调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同时鼓励其通过国内货币市场拆借、掉期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五是进一步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2007年1月14日,批准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扩大香港居民及企业所持有人民币回流内地的渠道。

      专栏 2: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形成的外汇盈余主要由国家集中管理和经营。2003 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开始快速增加,外汇持续流入,带来了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但我国外汇运用的主体和方式仍比较单一,投资主体以国家为主,投资方式以金融资产为主。2005 年中国对外资产12182 亿美元,其中储备资产8257 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8189 亿美元),占67.8%;对外直接投资645亿美元,仅占5.3%。2006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增至10663 亿美元,而当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只有733 亿美元。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产油国的经验看,民间对外投资都是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投资方式中非金融投资都占据了相当比重。以日本为例,2005 年末对外资产中政府部门占24.5%,银行部门占24.5%,企业和个人则占51%。德国2005 年末对外资产中政府部门仅占4.4%,银行部门占45.5%,企业和个人则占50%。2006 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1740 美元,按人均国民收入与对外投资关系的国际经验,我国有望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阶段。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是国际重要制造中心和主要大宗商品消费国,需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定供给、开拓市场和规避风险。因此,我国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扩大投资主体的范围,拓展使用外汇的渠道。

      为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需逐步放宽民间持有、购买外汇和境外投资的政策限制,使企业和居民可保留国际收支各种项下的外汇收入,或以人民币购买外汇,然后自主在境外运用,充分发挥不同经济主体对风险承受和偏好不同的特点,形成在国家整体意义上的不同层次风险与收益相对应的外汇投资产品线。从各经济主体的需求出发重新配置外汇资源,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还可以缓解外汇市场供求不平衡,加快实现外部经济均衡。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拓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投资方式:一是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外汇投资机构,依照法律经营外汇,有偿使用,接受监管,保值增值;二是大力拓宽我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于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场,提高外汇投资收益;三是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企业的方式促进产业链的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支持民间部门利用国际市场稳定资源供给和投资于先导性产业;五是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应从全球视角定位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实施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

      在拓宽外汇运用的多种方式中,鼓励企业和个人的民间对外投资占有重要地位。从国际经验看,政府政策的支持是推动民间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我国自2005 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放宽对民间持有和使用外汇的限制。一是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户事前审批,提高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保留外汇的限额,允许有进口支付需求的企业提前购汇,简化服务贸易售付汇凭证;二是进一步简化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手续,对境内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便利个人外汇收支;三是放宽境外直接投资购汇的限制,将境内外汇指定银行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融资提供对外担保的管理方式,由逐笔审批调整为年度余额管理;四是支持境内银行代客外汇境外理财业务,截至2006 年末,共批准15 家银行134 亿美元境外代客理财购汇额度。五是推动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境外证券投资试点;六是支持保险机构购汇对外投资。截至2006年末,共批准15 家保险公司51.74 亿美元境外投资额度。

      今后为加快发展民间对外投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政策协调,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对外投资支持政策体系以及完善人民币汇率风险承担和转移机制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继续放宽企业、居民持有外汇的限制,增加企业、居民持有外汇的自由度;二是大力拓展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三是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支持和担保体系;四是通过政府外汇投资机构带动和支持民间对外投资。

      我国拓宽外汇运用方式不会影响美元资产。首先,我国是在外汇持续流入的背景下研究拓宽外汇运用方式,因此主要是解决新增外汇的运用问题,不会涉及既有外汇资产,更不会大量出售美元资产。其次,目前美元仍是各国外汇储备持有的主要资产,美国的货币和资本市场是世界上最具广度、深度的成熟市场之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美元资产仍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和民间对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7年第一季度,金融市场继续保持健康平稳运行。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总体上移并呈现陡峭化趋势,外汇市场继续快速发展,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2007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企业和政府部门)贷款融资和股票融资明显较多,占比显著上升。但第一季度国债融资额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2007年继续执行稳健财政政策,适当减少了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企业债券融资同比下降较多,主要是受短期融资券到期较多等因素影响,第一季度短期融资券到期613亿元,同比多到期598亿元。

      表 3:2007 年第一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简表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一)银行间市场交易额再创新高,市场利率总体水平较低

      受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股票市场交易活跃以及春节等因素影响,第一季度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日均交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资金需求延续上年趋势进一步短期化,交易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拆借、回购隔夜品种交易份额占市场的一半以上,居历史最高水平。第一季度,债券回购累计成交7.8万亿元,日均成交1318亿元,同比增长53.6%;同业拆借累计成交1万亿元,日均成交163亿元,同比增长1.6倍。

      货币市场利率受货币政策操作、春节因素和新股发行影响有所起伏,季末在央行操作有效引导下出现上升,但第一季度利率水平总体较低,市场流动性较宽裕。3月末,7天品种质押回购利率和7天Shibor均为1.97%。短期利率2007年以来继续明显受到新股特别是大盘股融资的影响,其中2月12日受中国平安发行新股融资389亿元影响,当天7天品种质押回购利率升至新峰值4.6%,比2006年峰值(4%)上升0.6个百分点。

      回购(包括质押式和买断式)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净融出资金明显增加,当季净融出资金3万亿元。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放较多,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净融出资金明显增加,表明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较宽松。其他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农信社联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净融入金额增长较快,资金需求较大。同业拆借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净拆出资金同比增加较多,证券及基金公司净拆入资金上升明显。

      表 4:2007 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表

      单位:亿元

      

      注:1.负号表示净融出,正号表示净融入。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二)现券交易较活跃,债券发行利率上升较多

      受市场资金需求较大影响,第一季度现券市场交易较活跃,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2.6万亿元,日均成交438亿元,增长14%。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317亿元。作为债券市场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利率互换交易自2007年以来增长迅速,有效地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一季度,利率互换交易本金额达391亿元,超过了2006年全年的成交本金额。债券远期交易比较活跃,第一季度共成交347亿元,主要集中在短期产品。

      银行间现券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净买入方,净买入2485亿元,同比增长65.3%。其他商业银行和证券基金公司资金需求增加较多,分别净卖出现券3299亿和8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和6.3倍。证券基金公司资金需求明显增加主要是受当季股票市场交易活跃的影响。

      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走势平稳。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6.79 点略降至3 月末的116.51 点,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1.39 点略升至3 月末的111.73 点。银行间市场债券价格稳步回落,各期限债券收益率均有所上升。3 月份,受加息以及新的10 年期国债发行等因素共同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上行,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相对明显,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化趋势。市场对未来利率上升预期进一步增强。

      图 3:2007 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债券一级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第一季度,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央行票据)3434亿元,同比增加272亿元,增长8.6%。分类看,市场融资工具仍主要集中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券上,分别发行1160亿元、1171亿元和664亿元,三类债券发行额的市场份额合计达87%。

      债券市场创新金融产品规模稳步扩大。商业银行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3 月末商业银行金融债券存量为780 亿元。短期融资券市场稳步发展。第一季度,共有56 家企业累计发行59 只短期融资券,总金额为604.9 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1 年期为主要发行品种,

      占发行总量的76.4%。截至3 月末,共235 家企业累计发行379 只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面额4941.4 亿元;累计已有145 只、计2282.6亿元短期融资券按期兑付;未到期短期融资券为234 只,余额2658.8亿元。

      受通胀预期及系列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实施特别是再次上调存贷款利率0.27 个百分点等因素影响,债券发行利率逐步上升,市场融资成本不断提高。3 月份发行的10 年期记账式国债利率为3.4%,比上年9 月份上升0.48 个百分点;国开行1 月份发行的5 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利率为3.5%,比上年4 季度上升0.35 个百分点。目前市场对利率上升预期继续增强。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基本保持平稳,略有下降。一年期发行利率在3.40%-4.50%之间。

      专栏 3:银行间债券市场稳步发展

      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 年成立以来,稳步健康发展。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种类丰富多样,除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之外,还包括大量的非金融机构法人,截至2006 年末,银行间市场机构投资者6439 家,其中金融机构共1989 家,非金融机构法人4450 家。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截至2006 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总托管量8.4 万亿元,占全部可交易债券存量的95.6%;2006 年银行间市场累计成交36.6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8.5%。三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债券融资的主要渠道,2006 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种债券5.6 万亿元,占当年债券发行总量的94.4%;其中国债6519 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券和金融债券共9544 亿元,企业短期融资券2920 亿元。四是债券产品不断创新,先后推出商业银行次级债券、一般性金融债券、国际开发机构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适应场外市场需要,推出创新型债券交易工具,相继推出债券买断式回购、远期和利率互换。五是债券市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改革债券市场化发行管理体制,实行债券发行核准和备案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管理;不断完善债券市场各种基础设施,先后对债券交易和登记托管系统进行了多次升级,实现了国际上通行的券款对付和债券交易结算的直通式处理。

      银行间债券市场功能的不断深化,得益于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模式。债券市场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依托于证券交易所的场内市场模式,二是以询价成交为交易方式的场外市场模式。一般认为,债券具有以下特点,比较适合在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场外市场进行交易:一是债券品种繁多、结构复杂多样、信用等级千差万别,投资决策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个人投资者难以胜任,更适合于有较强市场分析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机构投资者。二是债券作为一种固定收益工具,具有相对确定的未来现金流,收益稳定但收益率相对较低,只有通过大宗交易才能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较适合通过场外市场进行交易。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单笔交易量平均为4.3 亿元,对于这样规模的交易,场内市场的集中竞价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方向相反、价格相同的大额交易指令与之匹配,往往会造成价格的剧烈波动。而在场外市场,由实力雄厚的做市商或经纪商通过询价方式,寻找合适的交易对手,可以平稳达成交易。三是债券种类繁多,发行人、期限、债券品种等要素不同均对应不同种类的债券,每种债券都需要唯一的交易代码与之匹配,如果所有的债券都在交易所挂牌交易,将占用大量交易代码资源,加之债券交易具有大宗、批发特点,交易频率也不高,交易所挂牌交易效率较低,往往造成资源浪费。从国外债券市场发展经验来看,场外市场是债券市场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在美国和日本等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绝大部分债券都在场外市场发行和交易,债券场外交易量一般都占债券交易总量的95%以上。

      针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都是机构投资者的特点,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之初就选择了场外市场的发展模式,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建设成为以交易双方相互询价成交为交易方式,适合大宗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坚持市场化原则,积极稳妥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功能不断提升,已成为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中重要组成部分。

      (三)票据业务有所减少

      第一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4万亿元,同比增长3.4%;累计贴现2.6万亿元,同比增长13.9%;累计办理再贴现5.4亿元,同比增加5.2亿元。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2.3万亿元,同比减少0.17%;贴现余额1.8万亿元,同比减少6.6%;再贴现余额9.4亿元,同比增加8亿元。

      第一季度,票据业务余额同比下降,新增贴现贷款同比减少。3月末,贴现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7.5%,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第一季度,新增贴现贷款819亿元,同比少增2285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为5.8%,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目前,商业银行着力转变经营理念,普遍加强了经济资本核算。商业汇票承兑相对其承担的风险,手续费率偏低,难以达到经济资本核算的要求,商业银行办理承兑的积极性下降。同时,由于贷款收益率高于贴现,商业银行压缩信贷总量,往往首先选择压缩贴现。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调节信贷总量和结构的重要方式,其波动易受到宏观调控目标、商业银行利润目标及资本充足率目标等多重目标的影响。

      (四)股票市场成交额和股指双双再创历史新高

      2007年以来,股票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由于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股权分置改革积极效应继续显现,投资者投资股票基金市场意愿明显增强,第一季度投资者开户数新增871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数的1.7倍,市场成交额和指数也均创出历史新高。第一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7.5万亿元,同比多成交6.4万亿元,成交额已接近2006年全年交易量;日均成交1316亿元,同比增长5.6倍。季末,上证综指收盘于3184点,比上年末上涨509点,涨幅为19%;深证综指收盘于826点,比上年末上涨275点,涨幅为50%。季末沪、深两市市值12.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2%。

      当季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865亿元,是上年同期的12倍,其中A股筹资846亿元,H股筹资2.2亿美元。

      受股指快速上扬、基金回报较高以及投资者对基金认可度提高影响,投资者对基金理财需求明显上升,基金销售明显增加。当季新增证券投资基金18只,同比多增7只;基金总规模8225亿元,总资产净值11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5%和123.6%,增幅同比上升51和93.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

      (五)保险业快速发展,资产增长为2005 年以来最高水平

      第一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965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寿险收入和财产险收入增加较多;受寿险产品集中到期影响,保险业赔款、给付增加较多,累计赔款、给付696亿元,增长1.2倍,其中寿险支出447亿元,增长3.1倍。随着保险业投资渠道的逐步扩大和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第一季度保险业总资产出现快速增长。3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同比增长37.1%,增幅达到2005年以来最高水平。保险资金运用管理进一步加强,投资类资产增长较快,同比增长49%,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上升。

      表 5:2007 年第一季度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表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六)银行间外汇市场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季度,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迅速增长,询价市场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占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成交量的比例超过99%。

      银行间远期市场共成交53.2亿美元,同比增长55.8%;人民币掉期市场共成交557.2亿美元,超过2006年后9个月的成交量总和(2006年4月份开办)。掉期成交主要集中在3个月期限内的即期/远期掉期交易,占全部人民币外汇掉期成交额的81.3%。外汇市场会员进一步扩大。

      截至3月末,银行间外汇市场即期、远期和掉期市场会员银行分别为265家、80家和71家。

      第一季度,银行间外汇市场八种“货币对”累计成交折合246亿美元,成交品种主要为美元/港币、美元/日元和欧元/美元,成交量合计占全部成交量的74.1%,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主要是美元/港币成交量同比下降较多。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多方面促进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

      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1月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从降低做市商准入标准、放宽做市商的相关业务要求、加大对做市商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加强对做市商的考核管理等方面对现有做市商制度框架作了进一步完善,对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促进债券市场价格发现及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该《管理规定》发布后,市场反映积极,多家机构尝试开展做市商业务,双边报价笔数、报价量、双边报价成交笔数和成交量同比均有大幅增长。

      实现了贴现国债的净价交易。3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关于贴现国债实行净价交易的通知》发布,完善了国债净价交易制度,便于短期国债定期滚动发行,同时初步解决了贴现国债应计利息计征资本所得税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活跃市场交易。

      (二)进一步加强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

      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深化,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成为2007年以来外汇市场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建立我国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平台。二是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推出风险管理工具,加强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三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健全风险基金制度,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入扫尾阶段,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机制进一步强化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入扫尾阶段。自2007年起,由未股改公司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向交易所提出股改动议。由于部分未股改公司存在严重亏损、股权冻结、大股东占款以及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等原因,难以有效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为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沪深交易所加强了对未股改公司的指导和督促力度,包括要求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每周发布股改进展提示等。

      适应股权分置改革后新形势对上市公司信息监管提出的新要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于1月30日正式发布,进一步完善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和监管流程,细化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及监管的有效性,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发布《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法律业务管理办法》,发挥市场主体自我约束的作用,促进市场诚信建设,强化市场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信息披露质量。

      (四)期货市场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新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于3 月6 日发布,自4 月15 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期货市场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条例》扩大了适用范围,从原来的只适用于商品期货扩大到适用于商品和金融的期货和场内期权合约交易。既丰富了我国的期货产品,为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新产品扫清法律障碍,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避险和获利的途径。同时,《条例》完善了期货市场风险控制制度和期货市场监管体制。要求设立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建立投资者利益补偿机制;要求建立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制度,设立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机构。在总结清理整顿以来期货市场监管体制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条例》明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督管理,同时进一步强化期货市场的监管协作。

      (五)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保险机构竞争力

      连续出台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等四个规范保险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文件,完善保险公司制度监管基础,细化对保险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保险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发布《保险机构债券投资信用评级指引(试行)》,加强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管理。修订、发布《投资连结保险精算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和改善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

      2007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平稳增长,通胀压力有所减缓。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稳步增长。国际债市和汇市波动较为平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4月预计,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4.9%,比2006年减缓0.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经济增长将从2006年的3.3%降至2.2%,欧元区经济增长将从2006年的2.7%回落至2.3%,日本有望继续保持2006年的增长步伐,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3%。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第一季度,实际GDP( 季节调整后折年率。2007 年第一季度GDP 同比增长率为2.1%,比上年同期回落1.6 个百分点)增长1.3%,比上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缓,第一季度各月同比CPI分别为2.1%、2.4%和2.8%,平均为2.4%,比上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就业状况基本稳定,第一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4.6%、4.5%和4.4%,平均为4.5%,比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

      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有所下降,1—2月份为11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21亿美元。

      欧元区经济稳步增长。2006年GDP增长2.7%,增速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2007年第一季度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分别为1.8%、1.8%和1.9%,平均为1.8%,比上年同期降低0.5个百分点。就业状况有所改善,1—3月份失业率分别为7.4%、7.3%和7.2%,明显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2月份,贸易逆差为87亿欧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6亿欧元。

      日本经济稳步回升。2006年GDP增长2.2%,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价格走势基本平稳,2007年第一季度各月同比CPI分别上涨0%、-0.2%和-0.1%,平均为-0.1%,和上年同期持平。就业形势有所好转,1—3月份失业率均为4%。出口持续增长,一季度贸易顺差为2.6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5万亿日元。

      主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其中,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在内需和外贸的带动下,经济继续强劲增长。拉美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2007年以来,美元相对欧元和日元有所贬值。3月30日,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分别收于1.34美元/欧元和117.78日元/美元,美元对欧元和日元分别较年初贬1.18%和1.07%。

      国际主要债券收益率自年初以来波动较为平稳。3月30日,美国、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4.65%和1.65%,比年初分别降低0.03和0.07个百分点;欧元区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4.05%,提高0.12个百分点。

      全球主要股指波动较大。2007年年初至2月26日,主要股指呈较快上升走势,但2月27日和3月13日出现了两次大幅下跌行情,此后逐步回升。3月30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于12354点,较年初下跌0.97%;纳斯达克指数收于2422点,与年初基本持平;欧元区STOXX50指数收于3709点,较年初下跌1.01%;日经225指数收于17288点,较年初下跌0.38%。

      (下转封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