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9:上证研究院
  • 10:上证研究院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5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基金周刊
    判断“成长性”的六大要素
    新股民PK新基民
    正确认识基金分红
    行情或在犹豫中发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正确认识基金分红
    2007年05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中原证券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好转,基金的净值也是水涨船高,基金分红成为目前基金投资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大比例的分红更是抢眼。面对基金分红,很多投资者在认识和行为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投资基金。

      只看短期分红而忽略长期投资。基金作为一种专业的理财工具,某时段的运作并不能真实反映基金的整体走势。基金在某时段的分红比例高也不能证明其具有长期的持续分红能力。基金管理人都习惯于以一年或两年作为评定基金业绩的基准,就足以说明投资基金应遵循基金运作周期的重要性。为保证投资中的收益,在基金资产的配置品种方面,基金管理人都会选择部分具有周期性的投资品种,这也是保证基金取得稳定收益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待基金的短期分红应当谨慎。

      认为净值越高、分红比例越大。基金净值中配置资产品种的升水和缩水,并不是证明基金具有分红能力和不具有分红能力的唯一指标。在某个特定阶段或某个时点,基金净值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证明该基金资产市值得到了增长,但对于基金收益来讲,只是停留在账面上,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基金净值的增长。因此,净值越高不一定说明该基金的分红能力越高。

      投资基金一定会有分红。因运作业绩不理想而使净值跌破面值的基金并不在少数。基金净值尽管不是基金分红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也是一项重要的分红依据。基金净值跌破面值,将直接影响基金的正常分红。因此,投资基金也存在面临因基金运作业绩不理想而导致不能分红的风险。

      分红越多越好。实际上多分红并不一定是基金的最佳策略。对于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基金来讲,多分红将使投资者得到更多的现实收益,但也使投资者失去了应有的长期投资机会。从一般的分红情况来看,分红往往伴随着基金赎回潮。获得基金分红的投资者都会选择落袋为安,而使处于正在成长中的基金不得不被动进行基金资产配置品种的调整,从而抛售较好的股票品种而应对基金赎回。

      对分红方式不加选择。基金分红有现金分红和红利再投资两种方式。其中,现金分红将使基金的资产减少、净值降低,有利于新的投资者进入;选择红利再投资则可使投资者得到较低的申购成本,连续分享基金的收益,并且能起到“复利”投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