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日前发布的《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我们认为央行高度关注流动性,加大了货币回收的力度,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已经成为央行今年以来的工作重点。
及时、科学、合理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职能、保持社会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基本职责。为此,央行今年一季度高度关注目前市场上流动性过多的状况,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加强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注意适时吸纳过多的流动性,将商业银行的头寸调控到适度水平,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
一方面,央行继续加强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发行定向票据、延长央票期限等措施将一部分流动性收回到中央银行。今年一季度,央行累计发行票据1.8万亿元,同比多发行0.5万亿元。3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3.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亿元;二是适时延长央行票据期限。为缓解央行票据集中到期投放流动性的压力,于1月底重启3年期央行票据,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相互配合,收回银行体系多余流动性。第一季度3个月期、1年期和3年期央行票据分别发行3570亿元、10020亿元和4640亿元。此外,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与定向发行央行票据相结合,既有效收回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央行通过小幅度、多频率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深度”冻结部分流动性。
笔者认为,央行合理搭配使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对冲工具,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回收多余流动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适当调节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外汇占款增加额和到期央行票据共投放基础货币约23097.7亿元,同时通过央行票据发行、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共回笼基础货币约26443.2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约3345.5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创出历史最高水平。这充分表明央行加大了流动性的回收力度,不仅外汇占款增加额和到期央行票据所释放的流动性全部被回收,而且还回收了历史形成的部分流动性。
可以看出,2006年全年央行净投放基础货币11556亿元,仅下半年就投放了11746.7亿元。显然,央行回笼流动性依然任重道远。
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针对当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今后必须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搭配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方式回收流动性,协调运用好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保持对冲力度,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维护总量平衡。
我们预计,在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发行之间的联系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央行将仍然会维持回收流动性的力度,在加大央行票据发行的同时,年内还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至3次。
2005年以来货币投放与回笼情况
(单位:亿元)
季度 总投放 总回笼 净回笼
2005Q1 8636.9 8148.8 -488.1
2005Q2 9615.8 7445.3 -2170.5
2005Q3 9979.3 8712.2 -1267.1
2005Q4 12444.6 10822.1 -1622.5
2006Q1 22275.9 21243.7 -1032.2
2006Q2 17818.6 18041.5 222.9
2006Q3 20426.5 14832.2 -5594.3
2006Q4 17295.5 11143.1 -6152.4
2007Q1 23097.7 26443.2 3345.5
注:正数表示净回笼,负数表示净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