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专版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调查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
  • C8:钱沿·故事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5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2版:特别报道
    吴仪:绝对不能把经贸问题政治化
    中美进出口银行签协议 力促美对华出口
    理智与情感
    人民币大涨百点创新高
    声明
    美国人眼中的吴仪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智与情感
    2007年05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特派记者 朱周良

      华盛顿报道

      

      短短40分钟的开幕式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对于中美经贸过去、现状和前景的珍惜之情让我感受颇深。

      作为开启了中美外交关系新篇章的美国元老,也是对中国人民友好的老朋友,基辛格被特别邀请在中美上海公报签署35周年之际来为两国最高级别的经济对话致词,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举动。

      “今天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时刻。”84岁高龄的基辛格上来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回想起在尼克松政府时代中美两国“想谈都不知道找谁谈”,再看看眼前的中美近30位政府部长济济一堂,基辛格不能不感慨万千。

      从上世纪70年代刚起步算起,中美贸易在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从1979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始到2006年,双边贸易额增加了106倍,相当于每年增长18.9%。美方的统计显示,双边贸易额增加了144倍,相当于每年增长20.2%。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增速更是保持在第一位。同期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速是对其他国家出口增速的3.7倍。

      然而,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经济的空前发展,作为传统经济大国的美国也“理所当然”地出现了担忧情绪,这在尤其注重打政治牌拉拢民心的国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少议员都声称,将推动立法对中国进行贸易报复。

      事实上,正如一位到场的美联社记者所言,国会针对中国贸易问题的新动向也是“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毕竟,不管是美国老百姓还是企业,都从中国的发展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美国的出口;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和对美国金融资产的投资有助于遏制美国的通货膨胀和利率,进而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但无论如何保持合作关系至关重要。”基辛格坦言。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在全球化迅速推进的今天,中美两国的合作对于全球都至关重要。这一点从各国媒体对此次对话的关注中不难看出。在22日到场的上百家媒体中,记者就碰到了来自日本NHK、英国路透社、美国侨报等的“多国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