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行业研究
  • B7:上证商学院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热点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5 月 25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9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9版:地产投资
    三箭齐发金融调控再掀楼市冲击波
    贪婪和恐惧
    楼市调控,缺不了成熟的金融思维
    上证房产周指数(上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楼市调控,缺不了成熟的金融思维
    2007年05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于兵兵

      

      在楼市、股市、汇市并驾齐驱地走向市场化大道的今天,我们简直被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迷花了眼。

      应该说,三市共同迎来的金融变局有历史的偶然性:比如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节点与人民币长期被低估带来的升值压力相撞,比如股市低迷长达五年后的复苏与内需启动带来的产业升级聚合。

      多种因素的纠结无疑对宏观经济调控提出了极大的考验:既要保持房地产业适当的健康增长,以满足内需;又要抑制银行信贷,防止流通性过剩带来的投资虚热,同时防止楼市和其它投资市场泡沫间的互通。这期间,还要无时不刻地提防热钱涌入所可能带来的更大的投资抽离风险。

      我们的金融决策者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金融调控任务,而整个世界都在期待这份答卷。

      上周五,央行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预热后再次打出“加息组合拳”。“套餐”政策包括: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

      分拆来看,每一个单独的政策都未必能撼动今天投资热情高涨的现状。比如,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不大,贷款利率的提高基本不会对房屋抵押贷款等重要的贷款领域产生所谓的成本门槛,而存款利率增加的幅度也不足以令资金抽回而转存入银行。

      市场更认同的说法是,这次“组合拳”的意义更多在于心理攻势,表明央行抑制流通性过剩的坚定决心。

      回到今天的主题,要建立成熟的金融地产思维,如果不把多种金融市场因素放在一起考虑,无异于坐井观天。

      在与开发商、银行乃至股民的一线接触后,记者见到了诸多如房产抵押后入股市或股市获利后回楼市的案例,这说明今天的投资市场正越来越密切地被捆绑在一起,很难说会“一荣俱荣”,但有可能“一损俱损”。

      尽管调控政策一出再出,楼市、股市等各类投资市场的产品价格仍然在直线上扬,这说明越来越多的资金仍在源源不绝地涌入,且必然远超出投资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一旦一部分资金赢得盆满钵盈后必然撤出,找平价值的回归曲线一定是由较晚觉悟的人去买单。

      显然,我们的政府在尽一切可能免除这一极端情况的出现,这也是政治参与经济调控的“凯恩斯主义”的核心体现。而这一轮交战的本质,就是一场中国金融决策者与海内外投资者的金融思维和实力的对决。

      在制度体系和利益关系都相当复杂的中国市场,要想决胜于此轮会战,决策者大刀阔斧、有舍有得、敢于直面的勇气是一大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