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证券
  • 5:金融
  • 6:时事·国内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上证研究院
  • 10:上证研究院
  • 11:上证研究院
  • 12:上证研究院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书评
  • B8:专栏
  • C1: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2007 年 5 月 2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1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1版:基金周刊
    直击中国最大QFII机构
    ◆全球
    中国投资成就黑石IPO愿景
    格林斯潘警告中国股市泡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直击中国最大QFII机构
    2007年05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2003年9月,就在瑞士银行投下A股市场第一单后,不到两个月,马丁可利的中国A股基金也成立。当时还没申请下QFII资格的马丁可利公司,通过瑞银的QFII额度启动了对中国的投资,拿到的首笔额度约为2700万美元。2005年11月,马丁可利获批1.2亿美元,成为第29家入市QFII。2007年3月,马丁可利的中国团队管理资金突破40亿美元。目前,马丁可利中国团队是A股市场最大的主动型外资基金。

      ◇本报记者 周宏 见习记者 郑焰

      

      每到股市交易日,上海陆家嘴鳞次栉比的办公楼区中的某个楼层里,都会有一个外资团队在进行紧张的投资工作。那是一个绿色基调的办公环境,有着典雅的灯光,开阔的江景,现代化设备和安静甚至有些静谧的工作氛围。

      这就是目前A股市场内规模最大的QFII机构运作资金的地方。马丁可利投资管理公司的中国团队,就在黄浦江畔的这一办公室里,打理来自全球投资者的40多亿美元(300多亿人民币)委托资产,这些资产通过马丁可利和其他国际大行的渠道进入A股、H股乃至其他周边股票市场。

      A股最大

      “(马丁可利)中国团队目前是A股市场最大的主动型外资基金,中国团队也是马丁可利公司在总部爱丁堡以外的唯一投研团队。”公司董事柯世锋开门见山地介绍最新情况。

      马丁可利在中国A股市场的总投资目前大约在22亿美元,分属于两个主动型基金和3个投资管理专户。其中,马丁可利中国A股基金成立于2003年9月,基金规模目前已经超过6亿美元。成立以来的收益率超过265%。另一只马丁可利中美基金成立得稍晚些,规模在3亿美元,已经在纽约挂牌交易。

      除了上述两只基金外,马丁可利目前还替一些国外基金会和年金公司管理3个A股投资专户。中国投资团队手上还有20亿美元专事投资大中华区的上市公司。总规模超过300亿人民币。

      不过,打理这笔庞大资金的团队却十分精干。马丁可利中国团队的总人数只有10人。包括2名基金经理和一些研究员。这样的人数和同规模的A股基金公司,似乎只能算“迷你”。这或许多少解释了为什么QFII机构更多地采取“精选个股+长期投资”的风格。

      不过,公司显然很自豪于这个投资风格,作为一个成立126年的主动型投资管理公司。马丁可利在它的公司网站上,一直大幅滚动着“independent,seeing things different(独立,与人视角不同)”的标语。

      成军十年

      与马丁可利很早的成立时间(1881年)相比,它介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更是早。

      据说,马丁可利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是一份清朝政府发行的铁路债券。时间大概是上个世纪初。

      大约在10年前,马丁可利的投资轨迹再次和中国A股市场相碰。当时,在周边市场赚的盆满钵满的马丁可利,开始把眼光转向中国市场。受命组建团队的是公司的中国通———柯立思(chris ruffle),第一个来应聘团队的就是柯世锋。

      通过和一家中国证券公司达成的合作计划,马丁可利的中国团队在1997年就开始了对中国的“热身练习”———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尝试基本面投资。并且组织了当时A股市场不是第一支也是第二支的公司调研队伍。

      “我们当时的研究团队在全国布点,北京一个研究员,武汉一个研究员,广州一个研究员……”,柯世锋说。

      基本面的研究让马丁可利挖到了不少宝贝,“其实,当时A股的好公司并不算少。东大阿派、许继电器、福耀玻璃,我们都投资了很多。”

      不过,风险依然降临,入市没几个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团队的投资组合一下子少了一半。“我们跑了几个月,才从客户募集来的几千万美元,一下子少掉一半,你说当时压力有多大。”

      投资原则

      但在经历了这场大考之后,马丁可利的投资之路却异乎寻常地越走越顺。尤其是2003年7月,QFII机制启动,更是让马丁可利发现了机会。就在瑞士银行投下A股市场第一单后,不到两个月马丁可利的中国A股基金也成立。

      当时还没申请下QFII资格的马丁可利公司,通过瑞银的QFII额度启动了对中国的投资,拿到的首笔额度约为2700万美元。福耀玻璃、新兴铸管、伊利股份、宝钢股份等股票,成为马丁可利的第一批股票。

      随着股市慢慢爬出坡底,以及调研过的公司越来越多,公司的资产规模越来越大。2005年11月,马丁可利获批1.2亿美元,成为第29家入市QFII。2007年3月,马丁可利的中国团队管理资金突破40亿美元。

      经历了多年的打磨,马丁可利逐步形成了对A股公司的投资方法,比如,柯世锋有个股票“X不买”原则,公司管理层和公司利益不一致的不买,更换会计事务所的公司不买,CFO辞职的公司更是坚决不能买。

      而日渐明显的经济全球化,更是让他们受益匪浅。“有时候我们在台湾区的研究员发现一家好的上市公司,就赶快在A股市场找他的上下游供应商和客户,用这个方法找到很多大黑马。”谈起成功投资,柯世锋脸上都放光。

      员工即股东

      在金融界,人才是公司最大的有形资产。对于QFII来说,同样也面临挽留员工和延聘人才的困难。

      而马丁可利的应对方法,就是和公司员工建立长期的关系。“马丁可利不喜欢从券商那里挖人,我们更希望人才来自自己公司的培养。”

      与此同时,马丁可利公司也在实行一种具有竞争力的业绩激励制度———就是“员工持股”。据悉,马丁可利的员工持股面非常广泛,所有正式员工都是该公司的股东,分享公司的成长和收益。这相当程度地保证了员工和公司的长期利益得以一致。

      另外,公司还特别鼓励员工购买公司的基金,尤其是自己管理的基金。“我们在外面推介基金的时候,如果自己不买,客户根本不会买你的基金。” 柯世锋说。